2006-10-30 17:40:12CTG

高加索灰闌記文稿介紹

《高加索灰闌記》
The Caucasian Chalk Circle
瘋狂劇場全心製作的音樂說書劇場

布雷希特逝世五十週年
看瘋狂劇場如何以當代觀點實踐劇場經典

2006年為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逝世五十週年,全球各地再掀布雷希特風潮。布雷希特與梅蘭芳、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 Stanislavsky)共同被譽為「世界戲劇三大體系」,更勝於二者的是他寫下多部傳世劇作。

被譽為布雷希特偉大代表作的《高加索灰闌記》(The Caucasian Chalk Circle),是一齣閱讀、演出兩相宜的劇本。它的劇情緊湊,娛樂性高,適合大眾的口味。當初,布雷希特是為了美國紐約百老匯(Broadway)寫就本劇,故使它包含了更多通俗的元素,更令世界各國劇場至今仍搬演不輟。

從前,有兩位母親要爭奪小孩的撫養權,誰才是小孩真正的母親?
現在,有兩派村民要爭奪山谷的所有權,誰才是山谷真正的主人?

高加索地區因為二次大戰,迫使「牧農幫」遷徙,待戰爭結束,原來的山谷卻已被「果農派」佔據,於是兩派爭谷,最後果農派以「水利灌溉計劃」說服牧農幫,成為山谷的主人,並上演了一齣《灰闌記》給牧農幫欣賞,劇情是這樣:
高加索的喬治亞王國陷入戰亂,總督兒子在逃難時被總督夫人遺漏了,結果被廚房女佣古如莎抱走,逃避追殺,將他撫養長大。戰亂結束,總督夫人想帶回她的米歇爾,可是古如莎卻不要,於是二母爭子,鬧上法庭。法官艾茲達克用粉筆在地上畫了個圈,說:「真正的母親應有足夠的力量,把小孩拉出圈外到她身邊」,結果拉輸的古如莎得了孩子,拉贏的總督夫人當場昏倒。

看瘋狂劇場集戲劇、音樂、舞蹈三界菁英,狂飆劇場新台風
聽夾子小應廣播劇,以當代觀點唱出劇場經典開創另類樂風

轉著「七彩霓虹燈」的夾子小應,以多年的廣播音樂劇現場演唱功力,擔任這次演出的說書人、法官艾茲達克兩個角色,並首次結合經典文本,創作18首共100分鐘的全新歌曲,以他特有的「那卡西」樂風,融合俄國民謠、搖滾嘻哈、野台「阿兜粒譜」(ADLIP),邊唱邊說邊演邊彈,讓觀眾邊笑邊想邊鼻酸。舞台燈光則在劇場設計鄒蕙筠的整體打造下,將皇冠小劇場改頭換面,建造一個多功的「高加索法庭」。演員方面網羅了當今小劇場的各方好手——嚴藝文、姜富琴、張臍米、傅子豪、王怡雯、江謝保、廖梨伶 ,眾人將一舉涵蓋原劇45個角色,同台飆戲2小時。

《高加索灰闌記》預定於2006年12/15在台北皇冠小劇場首演,演出至12/17為止,共計三天四場。除了演出,本團也同步推出【夾子太硬啦】《高加索灰闌記音樂廣播劇》專輯,讓經典成為你的音樂枕邊書。


演出製作群

製作人:王瑋廉
製作群:胡心怡、蔡孟芬、王于菁、廖非比、彭郁勻、宋坤美

原著劇本: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
改編、導演:周力德
演員:應蔚民、嚴藝文、姜富琴、王怡雯、張臍米、傅子豪、廖梨伶、江謝保

舞台監督:王蔚林
舞臺、燈光設計:鄒蕙筠
音樂、音效設計:應蔚民(夾子小應)
服裝設計、執行:黃才駿
編舞:王怡雯

平面設計:go.egg
電子報設計:羅子文
攝影紀錄:黃士勛
前台負責:黃莉惠


瘋狂劇場簡介

『瘋狂』一詞取自於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La Chambre Claire, 1980)一書---「社會對瘋狂進行壓抑的第一步,就是將之提升為藝術,因為沒有任何藝術是瘋狂的。」我們所欲逼近的是本質的瘋狂性,並非只是「藝術」。

一個2004年新成立的劇團。團員來自四面八方,各自有其經歷與不同的背景,因為抱著共同的理想聚集在一起,以熱情彼此燃燒,瘋狂劇場的核心成員皆為六年級生(1970年代出生者),以「平台」(platform)概念作為運作的基本結構,以「矩陣」(matrix)模式做菁英式專案工作。強調創作實驗的「可能性」與「可變性」,並以個人為基本單位,力求保持清楚的思考,促使想像力勃發。

不僅僅以理想支撐,我們更亟力朝著專業經營劇場活動的方向努力,【瘋狂劇場】在成立之前,已經醞釀許久。初始是在網路新聞台上做長期的討論,主要是先將立團的概念釐清,以發展出一套「新工作概念」,並藉此蓄積能量,集中注意力。「平台」(platform)概念就是主要討論的議題,乃是針對舊有工作模式的弊病下手,建立專業分工,各司其職,所以我們邀集了國內許多專業的劇場工作者,一同加入擁有平台概念的工作團隊。

強調劇場創作的實驗性與可能性,建立以「獨立個人」為本的劇場,進行永續創作是瘋狂劇場的宗旨。創作者探索創作核心同時,並積極開發新觀眾,以形成新鮮的劇場情境,塑造具有想像力的「劇場新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