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穴位名稱,如何命名。
這個問題在教學當中,很多學生也問過,確實讓本人一頭霧水,不是被考倒,原因是不知從何說起。如同問萬華(艋舺),三重(三重埔),淡水(滬尾),宜蘭(噶瑪蘭),嘉義(諸羅山),岡山(阿公店)地名的來源。穴道名稱也是一樣,皆有其道理,有以其功效而命名(如氣海、養老),有因其位置而命名(如頭維、玉枕),因其作用而命名(如承泣、迎香),有些甚至是依人名,形狀而命名的(如太乙、伏兎、犢鼻)。
考古學家發現,從出土的古脈學書上面記載,經脈的起源,比穴位名稱還要早,上面記載的穴位不只是很少,而且也沒固定的名稱。因為中國傳統醫學,是來自民間,是幾千年祖先、名醫經驗的累積,隨時代演變、改革、進步而成,並不是某一位特定名醫、學者所包括,是後人逐漸吸收前人的經驗,匯集加以整理出來的。針灸穴位名稱起源於,有文字記載開始當中,第一部當然就是內經。內經可分為素問與靈樞。素問多針對人體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判斷,治則,運用陰陽五行理論進行論述。靈樞大部份是針灸穴位分佈的理論及治療經驗分析。
繼內經之後,現存最早的針灸專書,是西元282年、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統合晉代以前有關文獻,並釐定了654個穴位。
唐代以後,太醫署開始設有針炙學系,西元1186年,北宋、總醫官、王惟一總結前人經驗,編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並製造一個教學用,站立的針灸銅人。如真人一樣,高172.5公分,軀身外殼可以拆卸,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穴位齊全,精刻分佈人體的十二經脈、任脈和督脈的循行路線,和657個註明名稱的穴孔。教學、實習時,銅人都用來作示範、練習扎針。
考試時,銅人的外表塗上一層蠟,體內注滿了水。學生按考題的要求,在銅人身上選定穴位扎針,如果銅人體內的水流出來,就表示學生選穴準確,稍為不準,針就不能刺入銅體。
西元1220年,南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是仿皇甫謐、王惟一體制方法論述,增定穴位、禁忌、穴名的異同,依頭、胸、背、腹、四肢詳作介紹。
西元1341年,元、滑壽【十四經發揮】對於經絡腧穴的考訂很有貢獻。
西元1530年,明、汪機【針灸問答】,主要論述,針能瀉有餘,不能補不足。
西元1601年,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更是全面校正,明代以前眾家文獻,匯集20餘萬種,相關資料,加上其個人經驗及學術上的見解而編成,此書更是中醫師考試指定課本。
西元1742年,清、乾隆年間任太醫院判,吳謙《醫宗金鑑.刺灸心法》更是近代偉大成就。尤其唐、甄權更用五色線來區別五行屬性,以及王惟一,更塑造腧穴立體模型銅人,成為後世遵行的典範,直至今日更有學者、專家創立許多穴位名稱,例如奇經,董氏奇穴,更加輝煌獨到,成效斐然。
以上摘自拙著<傳家醫藥驗方>著作權屬於本人所有,拷貝PO,應經本人同意。
上一篇:中醫有哪些經絡和穴位?
下一篇:金鎖固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