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22:49:50寒舍裴小編

唭哩岸的新書店 --有河書店


照片:開在唭哩岸的有河書店



照片:唭哩岸舊時巷弄風景 (攝於2013年7月)

 

   首先先來個驚嘆號吧!竟然有人會,或說願意,將獨立書店開在這個地方。老實說,我很訝異。

  上面這話得說明一下,不是指此處像古詩中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那樣的偏遠,更不是說當地住民像是「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那麼的不化而行。實情恰恰相反,書店就開在捷運站的斜對角,從車站裡走去應該還不用100公尺吧,而且鄰近就有一所大學,再不遠處還有其他兩所。莘莘學子,年輕、富有朝氣、知識及文化水平也夠、消費力也不差、又近捷運站……,於是我想了很多很多這地點的優點與好處,但不知怎的,依然無法消弭我對「竟然有人會將書店開在這個地方」的疑慮。

  新的書店開在唭哩岸。

  唭哩岸是捷運淡水線上的一站,根據1871年當時官方定稿刊行的《淡水廳志》所述:「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這邊所寫的「奇里岸」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用的「唭哩岸」,當時的淡水廳所轄比現在的淡水大的多很多,自中部的大漢溪以北至三貂嶺遠望坑(現臺北貢寮一帶)都是淡水廳範圍,也就是說,從歷史來看,整個臺灣北部最先開發的地方是唭哩岸,而所謂的台北第一市街「立農街」也就是在這個區域裡。

  不過這篇不是要寫臺北的發展史,那樣恐怕會寫得很長,所以話說回來,書店開在這麼有歷史的地方,自然的是要感到高興的,但令我擔心的是,若您真的特地跑來這裡,想看看所謂的「整個臺灣北部最先開發的地方」的風采,或是想感受開在「整個臺灣北部最先開發地方」的書店如何的古意盎然的話,恐怕是要失望了。

  雖說此處開發甚早,但所遺「舊物」卻幾不見蹤跡。早先,唭哩岸地區最後僅存的老厝街--東華街300巷還存在著一些的舊時的磚造平房,或是由唭哩岸石堆砌而成的石造房舍,那時漫步於此細長彎曲的巷道中,思古幽情還能油然而生。但近年來巷道兩側的土地紛紛被建商收去,一幢幢華廈建案陸續開工與落成,似也未留有當地的文化特色,只存很小很小一方類似「標本模樣」的唭哩岸打石場供人憑弔,實是令人惋惜。所以我想,現在有點年紀,對當地舊時風光仍保有印象的人,若是特意的走到那兒的話,多少會有些目不忍睹吧!

  此外,由於唭哩岸剛好位於石牌與北投兩處之間,而較大的賣場與夜市多是集中在那一南一北的兩處,就住民的飲食與消費習慣而言,此處相對「恬靜」了些,這也是我擔心的另一個原因。

  綜合一下前面所說的,我的疑慮應該可以歸結為「地氣」與「賈氣」兩點。所謂「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是以闕地氣;另外,此處環境頗有「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氛圍,是以賈氣未漫。

  說了這麼大段,我想當要先自首才是,我住石牌而不在這兒,但為何會對這裡的印象那麼深呢?

  話說國中時期臺北還未有捷運這個詞,那時走在淡水線上的是臺鐵的火車,有位死黨家就在與鐵道平行的路邊,正好與這新開的書店相鄰。下課後,我常坐他的腳踏車到他家玩,在他家的門口等著夕陽,然後看著南來北往的淡水線火車來來去去,兩人還常常胡鬧的揮著雙手與火車上的乘客說著「再見~再見~」。現在想起這事,直覺得當年兩人十分痴傻憨頑,怎會有勇氣去做這事呢?

  大抵,人不輕狂枉少年,只是隨便輕狂便已是中年,真是嚇人。國中好友早已舉家遷徙多時,只留舊時屋舍還在捷運邊上,是以我每每經過此處,總會浮現特別的畫面與情感。

  有時我為了買書而逛書店,有時我為了逛書店而買書,但今天的我兩者都是。下班後,我載欣載奔的迎向這家新開的書店,然後買了某作家簽名的新書,真是滿心歡喜。事實上我從年輕到現在已買了好多好多的書,家裡都快變成圖書館了。我想到了鍾芳玲在《書店風景》的序言提到的一個故事裡的一句話:「尼羅河已經流動了好幾世紀,而且還會繼續奔流下去,但是書,可是不等人的。」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你也可以將句中的「尼羅河」代換成「捷運列車」,一下子便成此刻光景。

  書可是不等人的喲!可知多少文青都為這句話所淪陷。欸~(偽)文青的快樂,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不枯燥。

  新的書店開在這個地方,是真的很高興,雖說先天「地氣」與「賈氣」有所不足,但敢在疫情期間來到這裡開書店就是一種「識氣」,而鄰近擁有三所大學,可謂文風鼎盛,兼以此店亦充滿了一種小清新的文青味,可謂「文氣」十足。

  「地氣」可以再現,「賈氣」可以孕育,只有「識氣」與「文氣」是無法強求的,有此二氣當足以完全彌補其他的不足。不過,適值網路當道,紙本哀悼的現今,我想小小書店還是需要大家支持的,默默祝福如此的社區小書店能夠長長久久,為唭哩岸地區帶來一股新的書卷與文化之氣。

(原文寫於2020年8月25日)


照片:舒國治《遙遠的公路》

有河書店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