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17:03:13北明
中藥課─5
人參
入脾、肺、心三經
大補元氣,潤肺,味甘、健脾、安神
一、區分
(一)紅參(石柱參)蒸製
溫熱升壓
(二)白參
野山參(平性)、生曬參(平性,生津)
西洋洋(滋陰,涼性,生津)
二、作用
(一)急救:獨參湯──休克、血壓降低、四肢冰冷
(二)肺氣虛弱:慢性氣喘
(三)脾虛:中氣下陷、內臟下垂、脫肛(補中益氣湯)
(四)心臟病:心跳慢、冠心病
(五)保養:提高免疫功能,保健,冬令進補
*冬令──指冬至立春這段時間
(六)野山參:癌症
三、用量:
平常約1─3錢
(可用雙參=人參+西洋參)
四、副作用
口舌生瘡,青春痘,流鼻血,便秘,腹脹,心悸,失眠,血壓高。
──以蘿蔔解之
圖片來源:
http://hk.epochtimes.com/6/3/7/19277.htm
本草備要─
人參(大補元氣,瀉火)
性味:
一、生──甘苦微涼(甘補陽,微苦微寒,又能補陰)
二、熟──甘溫,大補肺中元氣。
功用:
一、大補肺中元氣
(一)李東垣曰: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
(二)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
二、瀉火
(一)得升麻──補上焦瀉肺火。
(二)得茯苓──補下焦瀉腎火。
(三)得麥冬──瀉火而生脈。
(四)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退大熱。李東垣曰: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合用名黃耆湯。
(按: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邪熱自退,故亦謂之瀉)
三、益土(健脾)
四、生金(補肺)
五、明目
六、開心益智
七、添精神
八、定驚悸(邪火退 ,正氣旺,則心肝寧,而驚悸定)
九、除煩渴
十、通血脈
(氣行則血行。賀汝瞻曰:生脈散用之者,以其通經活血,則脈自生也。古方解散藥、行表藥,多用之,皆取其通經而走表也。
十一、破堅積(氣運則積化)
十二、消痰水(氣旺則痰行水消)
主治:
一、虛勞內傷:
內傷與外感之比較:
(一)傷於七情六欲,飲食作勞,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二)如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無休。
(三)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絮火不除。
(四)內傷頭痛;乍痛乍歇;外感頭痛,連痛無停。
(五)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
(六)內傷,則口淡無味;外感,則鼻塞不通。
(七)內傷,則氣口脈盛,多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則人迎脈盛,多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蓋左人迎主表,右氣口主裡也。
(八)昂按東垣辦內傷、外感最詳,恐外人以治外感者治內傷也。今人緣東垣之言,凡內傷風寒,發熱咳嗽者,概不輕易表散。每用潤肺退熱藥,間附秦艽、蘇梗、柴胡、前胡一二味,而羌活、防風等,絕不敢用。不思秦艽,陽明藥。柴胡,少陽藥。於太陽有何涉乎?以致風寒久鬱,嗽熱不止,變成虛損,殺人多矣。此又以內傷治外感之誤也。
二、發熱自汗(自汗屬陽虛,盗汗屬陰虛。亦有過服參、耆,而汗反盛者,以陽盛陰虛,陽愈補,而陰愈虧也。又宜清熱、養血,而汗自止。)
三、多夢紛紜
四、嘔噦反胃
五、虛欬喘促(蒙荃曰:歌有肺熱還傷肺之句,惟言寒熱,不辦虛實。若肺中實熱者忌之,虛熱者服之何害。又曰:諸痛無補法不用參耆。若久病虛痛,何嘗忌此耶。)
六、瘧痢,滑瀉
(一)始痢宜下,久痢宜補,治瘧意同。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