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ly Martha / 美味愛情甜蜜蜜
當秩序遇上混亂
阿倫·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出版:2007
她工作餐廳的廚師們,每天繃緊神經,聽她發落,一臉嚴肅;她和嫌東西不好吃的客人吵架;她和共事的主廚關係緊張,深怕工作被搶走;她和老板娘吵架;和她住同一棟公寓的人說她是瘋子;她拒絕所有人際邀約;心理醫師也對她每次諮商時始終不變的廚房經感到不耐煩(除了廚藝就不能談點別的事嗎?);甚至她也不吃自己做的美食;最後就連外甥女也希望早早離開她。
總而言之,她不僅與人疏離,她也與自己疏離。廚藝於她是掙出一片天的工具,所以她樂此不疲地不斷嘗試研究;她不容別人染指她的工作地位,因為那是她好不容易在男人世界裡打出來的一片天。美食不是她用以與人分享快樂的媒介。
但是,美食之所以為美食,不僅是因為東西美味,更因為與我們同桌而食的人。對象對了,即便是路邊攤也可以是有滋有味的一頓飯;對象不對,就是坐在高級餐廳享用法國料理,也是食不知味。這也正是法國作家Muriel Barbery在她的小說「終極美味」(Une Gourmandise)裡所傳遞的重要觀念:在食物中吃出一份溫情。影片中一位客人說:「還有比孤枕難眠更糟糕的事,那就是一個人吃飯。」一語打中Martha的要害。
Martha,她的精準,她的有條有理,她的不肯降格以求,一方面可以成就她的藝術高峰(精細到可以品嚐出食物的味道用的不是哪一種品牌的調味料),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溫度(外甥女Lina就是不吃她做的食物)。她可以同天下人吵架後扭頭就走,但是Lina是她無法甩脫的包袱。影片中安排了許多對照組,告訴觀眾Martha的性格裡少了日常生活中的必然元素:情感流動、混亂。Sam──住在她樓下的單親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對照出她無法與孩子瘋狂的打打鬧鬧;Mario──老板娘聘來幫忙她的廚師,有著義大利人特有的熱情、樂天、隨興──對照出她工作態度的一絲不茍、焦慮緊繃。
長久以來,人際關係是她的壓力源,不過她採取的策略一直是逃避。Martha並不是不愛Lina,但她的疏於人際令她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愛Lina(孩子要吃飯,我做最好吃的飯給她吃;孩子要上學,我送她去上學;孩子要有人照顧,我幫她找個褓姆),而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大人陪她一起做事情、有更多的情感互動。是Lina的逃學、反抗,才迫使她不得不做出改變。
生活不是設定一張schedule,然後按表穩穩當當的進行,即使有一張schedule,也會隨時有意外飛來干擾你的既定行程。混亂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因為生活中隨時有逸格的即興演出,才顯得熱鬧有勁、生意盎然。我們不必老是去杞人憂天萬一事情不是按照我希望的情況進行時該怎麼辦?那樣會讓我們失去從容優雅,剝奪掉我們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