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6 13:38:16超級大懶虫

面飾

  自古至今,女為悅己者容,為了使臉色更為嬌妍美麗,常會塗抹脂粉。據文獻記載,從戰國時期,女子就已經開始用妝粉來裝飾自己的顏面了。
  古時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以米粒為原料,摻入香料加工而成,稱為米粉;一種是化鉛製成的糊狀面脂,稱為鉛粉。鉛粉較米粉更易於保藏,後來使用也較為廣泛。另外還有珍珠粉、石粉等不同材質製成的妝粉。敷抹上鉛粉後,還要在兩腮上搽上胭脂。胭脂是一種紅色染料,妝面的主要用品。漢以前主要產於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為紅藍花,漢武帝後,內地大量種植,抹紅妝者與日俱增。唐代後更為風行,且脂粉並用,變化更多。
  從南北朝開始,女子的面部裝飾,除粉黛外,還有鵝黃、花鈿、斜紅、妝靨、點唇等不同的裝扮,比起現在流行的身體彩繪、指甲彩繪,古代美女可是不遑多讓。額黃也稱「鵝黃」或「鴉黃」,在額頭上染畫黃色顏料。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女子從金身佛像得到靈感,也將自己的額頭塗染成黃色,是謂「佛妝」。一種是染畫法,用筆蘸黃色顏料塗染額頭;一種是黏貼法,用膠水黏貼一種以黃色材料製成的薄片飾物於額上,可剪成各種花樣,稱為「花黃」。
  花鈿的使用,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正月初七那天,仰臥於含章殿前,一旁植有梅樹,微風襲來,吹落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落在公主額上,染成花瓣之狀,怎麼也洗不掉,其他女子見狀,以為相當嬌豔,競相仿效,遂為風尚。而後,唐代女子使用花鈿最為普遍,從簡單的一個圓點到複雜花朵之狀皆有,顏色更是豐富多彩。黏貼花鈿的膠水,主要是呵膠,相傳以魚鰾製成,黏性佳,對其呵氣,並蘸少量口液,即可溶解黏貼,卸妝時熱水敷一下,便能取下。
  斜紅是在眉毛外側靠近兩鬢之處的妝飾,使用的由來也有一段故事。據說,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薛夜來,魏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日晚上,文帝燈下讀書,四周是以水晶製成的屏風,薛夜來走近文帝,不覺一頭撞上屏風,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痊癒後仍留下兩道疤痕。其他宮女見文帝對她仍是寵愛有加,仿而效之,名「曉霞妝」。後來演變為斜紅。兩道月牙形的妝飾,色澤濃艷,有的還故意描繪成殘破暈染模樣,看上去似兩道血痕未乾。
  妝飾在酒窩處的面靨,也稱「妝靨」。有用胭脂點染,也有用金箔、翠羽黏貼而成的。造型有簡單的圓點,也有狀如杏桃的杏靨,後來還發展在周圍飾以花卉圖案,稱為「花靨」。最後一道手續是點唇,講究脣形要嬌小、顏色要紅潤鮮明,早期以硃砂為原料,漢以後用胭脂替代。女子常在塗抹妝粉時,將嘴唇一併抹上,重新以唇脂描繪理想的脣形,細緻濃艷的朱唇有強化粉妝的效果。至此,整個臉部的裝扮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