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14:45:09Dr.BEAUTY醫美時尚

第11屆台灣皮膚科春季會暨美容醫學學術研討花絮報導

撰文/編輯部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於2024524日至26日舉辦AMWC Asia-TDAC 2024大會。此次盛會是由第六屆世界美容醫學高峰會亞洲大會、台灣皮膚科春季會、台灣皮膚美容外科年會,與第11屆亞洲色素細胞研究學會共同舉行聯合大會,並邀請兩百多位國內外知名講師,主題聚焦在再生醫學、皮膚科學、美容醫學以及抗衰的最新進展與應用,快來跟醫美時尚一同來了解皮膚和美容醫學的未來趨勢吧!

 


 

TOP 1.使用JAK抑制劑的應用與風險

新型局部JAK抑制劑皮膚病治療趨勢

JAKJanus激酶)抑制劑主要通過干擾JAK-STAT路徑,抑制細胞內信號傳導,從而減少炎症反應和免疫反應。游懿聖醫師介紹了新型局部JAK抑制劑在治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白癜風、異位性皮膚炎等方面都展現了顯著潛力。相較於全身用藥,局部JAK抑制劑的使用可減少系統性副作用,如感染風險和血液異常,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隨著更多臨床研究的進行,新型局部JAK抑制劑有望成為治療多種難治性皮膚病的重要選擇,提供更個性化和有效的治療方案。

 

異位性皮膚炎使用JAK抑制劑帶來的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簡稱A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常伴隨劇烈的瘙癢和皮膚乾燥。紀景琪醫師表示JAKJanus激酶)抑制劑是一類新型治療藥物,通過抑制JAK訊號通路來減少炎症反應,已顯示出對異位性皮膚炎有顯著療效。然而,使用JAK抑制劑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如增加感染、血栓、癌症、肝功能異常、血脂異常等。綜合來看,JAK抑制劑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方面顯示出良好的療效,但也需要謹慎評估和監控潛在風險。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在未來也建議研究聯合使用JAK抑制劑和抗病毒藥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TOP 2.改善光老化造成的色素斑治療應用

紫外線帶來的肝斑問題

王研人醫師說明肝斑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色素沉著性疾病,主要出現在面部,與紫外線曝曬、荷爾蒙變化和遺傳因素有關,從色素斑來看,強調了肌膚組織在皮膚老化特徵上的差異,如皮膚水分流失、表皮增厚程度、發炎、紅斑和膠原蛋白流失等現象。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研究發現光電雷射治療皮膚老化問題的效果較為明顯,透過雷射和熱能針對皮膚中的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破壞過多的黑色素,達到淡化色斑的效果。因此想要改善光老化帶來的肝斑問題,通過專業的皮膚評估和護理,可以幫助恢復均勻膚色和健康皮膚。

 

白斑症藉由UVB光療的改善

白斑症(Vitiligo)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特徵是皮膚出現不規則的白色斑塊。這些白斑是由於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負責產生膚色的細胞)喪失或功能受損所致,導致局部皮膚失去色素。白斑症的治療方法多樣,包括:藥物治療、UVB光療、手術治療等。楊亭亭醫師表示UVB光療是治療白斑症的一種有效方法,使用特定波長(311-313nm)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去刺激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生成和分佈,有助於白斑的部分或完全復色。而不同波長的UVB光在刺激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效果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比較,希望能讓白斑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方式。

 

 

 

TOP 3.醫美體雕除脂 打造完美曲線

透過雷射溶脂塑造明確的六塊肌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交媒體對美麗身材的推崇,人們越來越追求完美的身體形象。如何才能快速達到完美曲線呢?已風行多年的抽脂手術仍被視為改善身材的最快捷徑。來自印尼的Henry TANOJO醫師表示抽脂技術不斷進步,不僅能夠精準定位脂肪,同時達到良好的皮膚緊緻效果,為患者帶來明顯的外觀改善,增強他們的自信和生活質量。在比例不同的情況下,雷射溶脂的手術不僅具有科學性,更能讓整形醫師去理解患者的肌肉結構和身體比例以達到最佳效果,輕鬆就能消除多餘脂肪,得到完美的腹肌曲線。

 

德國增肌減脂儀強化核心肌、代謝調整

非侵入性增肌減脂技術是利用高強度電磁場刺激肌肉,達到運動的效果,對增強核心肌肉群的強度和耐力具有顯著效果,同時能有效減少腹部和內臟脂肪,提升整體身體成分和代謝調整。張長正醫師說明來自德國的非侵入式增肌設備,透過電磁場衝觸發運動神經引起肌肉高頻率與高強度的收縮、緊實、輔助減少脂肪,改善了核心肌肉功能和身體成分。透過血液生化測試,證實了這種治療後代謝反應的增強,特別是在高體脂患者中。這些發現不僅擴展了療法的應用範疇,也讓更多想輕鬆變美的人多了一項選擇。

 

 

 

TOP 4.改善難纏蕁麻疹的治療選擇與發現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新選擇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一種持續性的皮膚病,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蕁麻疹和搔癢感,持續超過六週。主要特徵是無法預測的性質,可能在任何時候突然出現症狀,並且經常伴隨著搔癢感強烈而持久,甚至會影響到睡眠和日常活動。黃麗珊醫師說明在過去治療蕁麻疹,多用抗組織胺藥物、抗H2受體阻斷劑等方式去改善,現在多了一項新選擇杜避炎(Dupilumab)生物製劑,用於治療多種免疫介質引起的慢性疾病,尤其是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和氣喘。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涉及多方面的綜合管理,患者應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以確保症狀得到有效控制,並改善其生活質量。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與胃腸道疾病的關係

卓雍哲醫師研究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的胃腸道微生物組與健康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短鏈脂肪酸產生細菌的減少及機會性病原體的增多。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與胃腸道疾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當治療胃腸道疾病後,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症狀可能會有所減輕。這些結果暗示著腸道微生物組可能在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可能成為未來個性化治療的潛在靶點。對於患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患者,特別是伴隨胃腸道症狀的患者,建議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和評估,以便綜合治療策略的制定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