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8 04:37:36柯波拉漢姆

搶救失業不是這麼做的

從扁政府執政以來,為挽救國內經濟窘況已連續推出數項大型財政政策。例如:三千兩百億購屋低利貸款、動輒數百億的就業預算以及八千一百億啟動國家建設等拼經濟方案已付諸實行,不過似乎成效不彰。
最近每次看電視新聞,不是看到因貧窮、失業等引起的社會問題或者有哪個環保局要應徵工作人員一下子來了幾百人去扛重物賽跑;要不就是看到政府高層為搶救失業、搶救日漸流失的選票而下猛藥。
看著政府仍然將一九三零年代的凱因斯理論奉為圭臬,相信擴大內需便能消除失業人口,進而增進經濟成長;因此政府增列財政預算,擴大內需。然而,凱因斯理論得以發揮的環境與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完全不同。當時的美國已嚴然為一生產大國,在凱因斯學說運作後幾年即面對二次世界大戰。因此,當時的失業人口有相當多選擇,不是從軍不然可從事軍用品或機械等相關製造業。這些工作並不需要長期的訓練與高度的知識基礎,而二次大戰的發生不僅讓凱因斯學說聲名大噪也讓美國獲得大量出口軍用品與糧食契機成為世界強國。不過反觀我國,這幾年以來我國已從勞力密集產業過渡到資本密集產業。這即代表我國的就業人口應該會有大規模的變化像,管理人才的培養或資訊化人才的養成。不過,由於產業的轉型與就業人口養成未接軌成功(Mismatch)導致國內依賴中低技術勞力的產業紛紛轉移陣地赴中國、東南亞以及東歐等地發展。然而,國內的教育系統仍未改革成形以及政府未提出國家發展的確切方向等因素產生許多失業人口。為消除這些失業人口,政府採取凱因斯學說來因應。因此,政府花了幾百億並推出一些短期內即可完成的工作提供給這些失業人口。我曾聽說高雄市曾雇用一些失業人士來捉蚊子以消滅登革熱。
政府不應該再繼續增列無益的預算,因為它的結果不僅無助於國家經濟,也將讓民眾及在野黨認為有綁樁之嫌。我想他們所需要的應該是一個長期能溫飽的工作吧。如果政府能儘早確定國家發展方向、提供他們相關職業訓練並不主動干預市場運作。我想失業率自然會下降,經濟成長也將回到正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