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5 01:37:42O太太

我沒瘋, 我看心理諮詢師 (2006/6/14)

【閒逛時,無意走進一家花店的小花園… (攝於 美國華盛頓州 Bellingham)】

許多親友知道發生 Henry 的意外後,我和 Thor 看了一陣子的心理諮詢師。除了好奇之外,他們心中不免有些疑問:有什麼事情不能和親朋好友說,一定要去見心理諮詢師嗎?

或許是民情的關係,剛開始我聽到朋友建議我們去見心理諮詢師時,我不是相當情願。心想:問題那有那麼嚴重不能自己解決,非得見心理諮詢師不可。一般的印象,好像是精神有問題的人,才會需要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後來我發現由於那時我和 Thor 處於極度哀慟中,他急著想要緊抓住 Claire —他唯一活著的孩子,而我則沉溺於思念 Henry 的悲傷情緒裡。原本一些生活小事,很容易會被解讀成「妳不愛 Claire」、「你不愛 Henry」等情緒語言。那一陣子我們很難溝通,直到我們去見牧師朋友 Terry 後,才發現我們的情況比想像中嚴重。所以也就接受他的建議,找到專業心理諮詢師,開始了我們的心理諮商過程。

我個人覺得心理諮詢師與親朋好友的最大差別是,心理諮詢師經過專業訓練,知道面對悲痛欲絕的家屬要如何處理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的哀慟得以抒發,並適時給我們合宜的建議,而不會過度地將自己的情緒投入。而親朋好友則多會將自己的情緒隨著我們波動,又會用主觀的想法來勸慰。雖說是出於一番好意,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

舉例來說吧!親友們聽到 Henry 這整件意外過程後,有人認為醫院與當天值班的護士難辭其咎,不斷地鼓勵我們要告醫院告到勝訴為止。見到我泣如雨下時,也會勸我快快擦乾淚水,早日振作。或是聆聽我敘述我和 Thor 所面臨的情緒困境後,也一籌莫展。我知道大家都想幫忙,不過在我最傷心的時刻要我馬上停止哭泣,或是語帶激動地要我一定要訴諸法律。在我情緒最脆弱、判斷力最差時,這些方式都不能幫助我把悲慟的情緒釋放。

而我的心理諮詢師特別在處理雙親失去孩子的案例上,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當她聆聽我描述我和 Henry 相處的點滴與哀慟的心情時,她並不會阻止我哭泣。她反而鼓勵我拿出 Henry 的照片,讓我對著我的小寶貝說話,一次好好地哭個夠。有時候我會辭窮,無法形容我真正的感受時,她會適度補充。她的話不多,卻能句句碰觸到我心底最真切的感受,讓我相信她真的能懂我的慟。在我提到我和 Claire 相處上的困境時,她也能清楚敘述我處境上的難處,再適度分析 Claire 的心態,並給予我適當的建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所以每回我離開她的辦公室後,反而覺得心裡好輕鬆。回到家後,也能過著正常的日子。

後來我上網查資料,才明白原來面對至親辭世的哀慟,有五個主要的階段:Deniel (否定,"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Anger (憤怒,"為何是我??")、Bargaining (協議,乞求上天讓他回來)、Depression (憂鬱,對人生感到絕望、沮喪) 與 Acceptance (接受事實)。而我的心理諮詢師在這些日子就陪著我們一步步走。當她聽到我和 Thor 終於接受這事實,認定 Henry 對我們而言是個恩典,並決定重新找回我們對人生未來的希望時,她知道我們可以攜手走出悲慟,也就不再需要我們定期回去見她了。現在偶爾我還是會想念我的寶貝。就像我常說的觸景傷情總難免,但哭過之後,生活也一如往常地過著,並不會沉鬱在悲傷中而無法自拔,偶爾也聽得見我爽朗的笑聲。

如果你的人生正面臨困境,緊繃的情緒無法有效處理的話,我建議你不妨考慮找個專業的心理醫生或諮詢師談談。其實見心理醫生或諮詢師並不可恥。唯有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正視自己心裡上的難題,才有機會將問題撥雲見日,早日見到心窗外的藍天。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