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3-17 19:27:40酷月

採訪後記〜〜緣起

....大家都應該看正式刊登的採訪報導,請不要看採訪者的採訪後記。另外告訴正在看的人:這裡絕對絕對沒有勁爆的漏網八卦。抱此期待而失望而歸者,請自行負責。

對很多文字工作者來說,「採訪」是種並不稀罕的經驗。資訊早就遠遠超過爆炸階段,後一次爆炸吞沒前一次爆炸,一遍一遍成為時代的噪音。吟遊詩人滅絕。倒是充斥著搜取「第一手資料」的文字小工蜂,來到所謂的現場或當事人面前,快速完成遞交名片、抓取5W1H、刮走一點現場氣氛,還有符合大眾品味的小花邊,然後閃人。後製。交差。

我還記得我剛成為社會人,與採訪對象面對面時的虔淨心情。只是這樣的心情有多少價值?主編筆一揮、編審一句話、老闆一個突發奇想,你就改、改、改,改到誰都不會頭皮發麻、不會神經緊張、也誰都不會印象深刻,然後任何人都覺得這篇報導有似曾相識之感。

偏偏這時候,就是我開始被視為「專業」工作者的開始。

我認為挑戰在任何時代都是艱難的,所以不想怨天尤人。說一句滅自己威風的話,人家說「秀才革命,三年不成」,叫一個拿筆的人去革命,不如叫他自承卑賤、唾面自乾來得容易。就算有一個能掰編的腦子、一張會叫說的嘴巴,和一個拿鋤頭、拿鍋鏟、或拿電鑽起子的人,其實也沒多大分別。抹除良心後,可能還更糟呢!

記得2002台北書展來了一位日本作家十原登,他講了一句話:「現代每一個人都是間諜。」,寫著間諜小說,作家猶認為在挖掘人的「常性」,而非傳奇。他說每個人都是間諜,一面窺伺著別人,一面防衛著自己的秘密。

也釵p村上春樹所說的「金星人」那個時代,人們溝通本是為了說出自己的真心,並且讓別人得以了解,也陳u有那麼純真的時代存在過,不過也是好久好久、卒不可考的往事了吧。為了害怕我和對方的慾望,赤裸裸地相見、相左,我們都多麼小心翼翼,隱藏自我地溝通著啊。

我想即使只寫出自己看到、聽到的,都已不盡然是事實了,更何況我並不是用我的腦袋在寫報導。當我振筆疾書時,同時想著我的主編期待看到什麼?我公司的出資者不想聽到什麼?還有操縱民主時代口味的殺手--大眾,其實都喜歡些什麼?難道我是在跟「事實」或「真相」對話?那未免太自我膨脹了。大部分時候,我在跟這些看不見的首腦們,商量出一篇合格的報導。

我瞭解是什麼人在看我的報導:是主管、是老闆、是買了那份報紙,或恰巧轉到那個頻道的嬝必部A而不是「真相」(不是我們樓上的電視台),或上帝,在嬝爭琲漱憒r。

偶爾有一兩次,我會有「這種事怎麼可以沒人知道?」的義憤,那是我覺得作為一個採訪者,最有使命感的時候。我的熱情遮蔽了我的理智,我的心臟砰通砰通跳著,只伴奏一個聲音:揭發、揭發、揭發!我被視為一個不顧大局的狂熱分子,漲紅了臉到處嚷嚷。但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這是一個消費的時代,傳播學家所說的「報導」,其實已收整於消費體制之中,成為眾多消費品的一則。

結果我也成了商品供應者之一。為了敬業,我甚至可以說,我寫的大部分不是我真正感覺的。那些不能提供社會消費,以及在下我謀生的點點滴滴東西,無奈淪於「無用」,隨便擱置在腦後,等待排泄。我就是用這樣類似撿垃圾的心情,開始檢點我的採訪後記。

不為了謀生,不為了責任,不為了討好媚俗,我認為也不代表真相。只是這是我,在制式微笑,以及熟練地交換名片(其實也沒多熟練)的動作,和生張熟快速熱絡的行為背後,還有一個小小、暗暗的我,因為無用而徬徨茫失,因為久不曝光而逐漸瘖啞,在啜泣著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