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4 18:20:48酷月
【看戲劄記】圖書館裡的戲
半生緣
編導:林奕華、胡恩威
時間:2004/6/11
地點:國家戲劇院
主演:劉若英、廖凡、韓青、丁乃箏、陳立華、海清
製作:中國國家話劇院,進念十二面體
舞台上一排的書牆,前面一張長書桌,一下子就讓人疊進圖書館裡。更妙的是,顧曼楨和沈世鈞都是在圖書館裡讀書的人,許叔惠也是,一個個人物都走進來讀書。彼此目光鮮少重疊,倒是讀者和角色人物奇異地重疊在他們的身上。
村上春樹和張愛玲本來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但突然間我就想起村上春樹,因為他是一個超級偏愛圖書館的一個小說家,我想像村上春樹也坐在他的圖書館裡讀書,沒有目的的漫讀,任性地憑心情亂讀,然後,羊男、老鼠、海驢先生什麼的從書架後面神出鬼沒,夢遊似地走過去,像逛街一樣;當然,還有溫柔、神秘,完全不排斥與男主角性交的美麗少女會出現。
這個彷彿村上的圖書館員不發一語,但他不以為因為自己個性沉默,而以為是「書把聲音都吸光了」的安靜所致。事實上,他也沒有什麼正常的對話對象,他一生一腦子想過的所有東西都安安靜靜地寫進書裡,將來會放到書架上,和那些圖書館的藏書為伍。
這樣說來,書架上排排擺著的,都是某一個腦袋的內容物,而且大部分屬於死去的人。這個耽溺圖書館嗜讀的人,一生中和死者對話的時候多,和活人對話的時候少。他對這件事一點兒也不感到奇怪。
我神遊了那麼久,又回到戲院和演員們一起朗讀半生緣。十年後,整齊潔淨的書架變成雜物櫃子,或者說,雜物居多,漂白水肥皂衛生紙澆花壺鐵鉗之類的。純精神的被生活瑣屑的給攻佔、充填,似乎象徵男女主角邁入中年後的心靈真相。
我忽然想到,其實,一個人,一生中,真正讀進心坎的書有幾本?真正深入心底的戲有幾齣?影響一生的電影幾部?真正愛過的有幾個人?
很可能是十個指頭數得完的。
這對不斷在製造書籍、電影、戲劇等所謂「文化商品」或「精神糧食」的文化人士來說是很可震驚的一件事,因為比起製造衛生紙、肥皂、塑膠碗、原子筆、麵條等等,這些東西被大量製造的理由充分合理得多,每個人一生中肯定需要、少不得使用這麼多的衛生紙等。但是書呢?戲呢?曲子呢?一幅畫呢?一篇說話呢?
不能肯定。就像作家不知道他寫的人家看過一遍就不會再看的書,還是讓人一看再看甚至改變了靈魂成分的書?提筆的時候,他真的不曉得,但他的工作就是不斷地製造,有時甚至感情還是什麼的逼著他分泌,但他不確知這到底治療了自己,還是治療了別人?
多媒體部分不斷跳動的數字可以代表很多事實:情人分離或等待的分分秒秒,政客的選票統計也好,衛生紙製造廠的出貨量,晶圓製造廠累進的營業額….。龐大的數字,不斷不斷在跳動--過於好用的象徵。
影像在倒退時,開始覺得多媒體部分好玩起來。但我很希望是從上海的某一天起,倒退、不斷倒退,倒退到世鈞撿起曼楨紅絨手套的那一天,停住。不爲什麼,只爲想映證小說和戲劇中說的:「我們回不去了。」,如果竟爾在影像中「回去了」(當然是不同層次的),共置之下會是怎麼樣的衝擊?十一年光陰半生蹉跎,如果再回看緣起的那一秒,是否仍令人澎湃內心?真的希望是這樣做的。渾沌混亂的上海今昔剪接,只會讓人覺得似乎是什麼人的觀點都可以—是誰想回首?誰在凝視上海?泛闊的觀點,反令人從營造三小時的戲劇主觀情境中疏離出去。
劄記就是這樣,只記特別想記的,其餘就當是「恰如其分」而無可說。當然再讀一遍半生緣,無論是在自家床上、圖書館,或是國家劇院,都能讓我心旌震盪,並體悟到上一遍閱讀時未曾體會到的部分。如果說我一生讀進心坎兒裡的書也寥寥可數,這就是其中一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