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2 03:55:16傅紀鋼
【電影評論】塔斯魯波的手提箱完結篇
【電影評論】塔斯魯波的手提箱完結篇
本片是彼得格林那威的塔斯魯波系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這部片當中,除了在前兩部當中的各種獨特的影像進行方式之外,本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替這三部曲畫下終點。同時也符合了我先前在看第二部的時候的想法。就是這三部曲的主旨,是以20世紀這百年來的人類世界歷史的演變與文化思潮,做一個整理分析與探討。所以第一部是以一次大戰之後世界文明流變的醞釀,到第二部二次大戰爆發前後,人類的文化利益衝突。以致於到第三部大戰之後,東西方的冷戰興起到結束的世紀末風華。
導演是如何來呈現這樣的意念呢?從電影的主旨來看,在第一部故事開始,塔斯魯波成長出去這個世界歷險,認識了仇敵與朋友,並陷入各式各樣的冒險中。所有的塔斯魯波生命的元素間的相互關係,都在第一部曲中一一出現。而且用歷史事件與人物進行暗喻與諷刺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導演所認知的當時文明的發展要素與特色,並藉由塔斯魯波去傳達出屬於導演的個人的看法。塔斯魯波不但是導演本身,也是個多重意義的旁觀者,去解析與進行屬於個體在時代的大環境之下的遭遇。而這個基本的電影進行的本質要素,在第二部曲就變成了人性在權力與時代環境變動下的虛無與限制。個人被囚禁在資本工業國家機器的掌握下,被擺佈、囚禁而迷失在戰爭之中。這是第二部的主題。到了第三部曲,當世界大勢底定的時候,東西方因為主義的對立與隔絕,後工業化社會形成個人的內在於現代主義社會中,陷入了更深的人性糾葛當中。影片中不再以大時代與複雜的環境去做背景,而是以塔斯魯波的人際關係與他被不斷囚禁與移動著的身分,來映照出身邊的人封閉內心中的衝突。而最後當冷戰結束,個人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圍牆倒塌,塔斯魯波的真正身分與意義才浮現出來。
而導演呈現主旨的方式,在第一部曲用八大藝術的各種媒介,甚至3D電腦繪圖,來呈現塔斯魯波踏向人生旅途,見識花花世界的各種前景。影像華麗的流動,呈現了新奇迷人的歷史氣氛。而到了第二部,不斷的重複性的詮釋,讓演員用各種表情聲音與態度去呈現出歷史事件與工業文明下的物與人性的糾葛。而劇場式的表現主義的影像風格,與文學性的敘事用小視窗來隔離人物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對立與時間空間的延時進行,不同的樣態,來刻畫當時環境下的歷史演進。混亂、衝突,而充滿了刺激。到了第三部曲的時候,導演用了很多的篇幅,去重複的讓不同的角色去訴說故事。而屬於人性的衝突與故事寓言,還有非常多的小說式的細膩的生活科學的描寫,藉由塔斯魯波的被囚禁的生活來呈現在外部環境被龐大的權力運作下所掌控的本質。同時塔斯魯波以不同身分游離於幾個場景中,歧異性的不斷文字介入小視窗,與口述的故事,去帶出人物感情與情節,卻是十分的封閉與限制的。所以人性的醜惡在各種不斷的抽離的畫面與文字的意向中,去呈現出導演對於冷戰時期的世界觀。氣氛轉為沉悶,而且不斷的以猶太人的遭遇去點出國家機器與權力操作下,人被擺佈扭曲的結果,而迎向了21世紀與塔斯魯波的結局。
而第三部曲總結了藏在三部曲的影片背後導演的一個意圖。就是他試圖藉由影片中所出現的各項的藝術元素,舞蹈、音樂、美術、電影以及最重要的文學性的處理方式以及人與人性在世界環境下的展現。而這些被歸納總結出來,卻十分巧妙的點出整個二十世紀人類的思潮史。從自由主義到共產主義,到各種西方思想家的故事與影響,以及從各個時期的文學典故與作品去刻畫與暗示思潮與主義的演進。尤其是在第三部曲那文字的延義與扭曲,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主義的出現,以及塔斯魯波的生平在博物館被展示他的手稿與92個手提箱,在建築物中與裝置藝術間,以劇場的模式去展現非常明顯的結構主義的思維轉換。到了結構與解構、後解構,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各種媒介,用多重分割影像小視窗與影像敘事與不同時期的各個角色的穿插與詮釋(注),來造成觀眾觀影時的陌生化與疏離感。而從其中繁複的影片資訊中,去選取屬於自己想創造或是得到的意義。就如同一千零一夜一般,我們從其中聽到得到了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並取得意義。這不是很符合我們現當代多元文化與後自由主義下的濫觴嗎?所以當塔斯魯波最後的第92個手提箱被打開的同時,我們也才知道導演拍這部片的用心,以及他所要在電影版的三部曲、26集的電視影集、一張互動式DVD及一個互動網站中,以塔斯魯波這號人物,來挑戰21世紀新的技術想法不斷引進電影工業後,電影藝術還能夠有什麼新的突破。而彼得格林那威用這一系列的作品,告訴我們,可以這麼做。
這三部曲是真正的大師鉅作。很難想像與定義這三部曲對影史的影響有多大。但起碼它影響了包括了我在內的很多人。
我被這三部曲啟發很多,可以說如此意義豐富與電影技術卓越的電影,是非常會讓我們這種熱愛電影美學的觀眾讚嘆的。但是對於一般想要從電影當中獲得娛樂的觀眾,可能就會看得很吃力了。
注:
塔斯魯波的首頁:http://petergreenaway.co.uk/tulse.htm
在這三部曲裡面,其實意像與歷史資訊的選擇與呈現,其實是導演的角度的詮釋。所以觀眾的介入,其實是放在互動網站與flash當中的。而導演似乎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各種知識的學術下的定義來支配的,所以他也著墨甚多。尤其是關於權力的運作方式,完全就被法國的社會科學,比如傅柯等學者的隱喻與影響很多。在這三部曲中有很多的典故與資訊與意像意義的由來,在導演手上不斷的轉化與操作。所以很難明確的一一去說明。比如導演用了3的數字作為意像,而3的數字定義,在西洋美術史裡面有重要意義。而影片的最後回到第一部曲的開場的英國南威爾斯的那表現主義劇場式的保力龍做的磚牆倒塌,就在暗示柏林圍牆的倒塌與其他各種牆的意義(比如人被資本主義隔離了的內心的牆)。以及文稿的呈現的『新歷史主義』的特性,與塔斯魯波的第92手提箱的”被建構”的意涵的後結構意義。有太多太多的元素與意義在影片之中了。我對於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這還是得由電影史與藝術史與西方文學史、哲學史的專家來解讀,我是無力解讀啦。每一秒畫面就帶著的好多的意義,何況是6個小時的影片本身。期待專家來研究。
本片是彼得格林那威的塔斯魯波系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這部片當中,除了在前兩部當中的各種獨特的影像進行方式之外,本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替這三部曲畫下終點。同時也符合了我先前在看第二部的時候的想法。就是這三部曲的主旨,是以20世紀這百年來的人類世界歷史的演變與文化思潮,做一個整理分析與探討。所以第一部是以一次大戰之後世界文明流變的醞釀,到第二部二次大戰爆發前後,人類的文化利益衝突。以致於到第三部大戰之後,東西方的冷戰興起到結束的世紀末風華。
導演是如何來呈現這樣的意念呢?從電影的主旨來看,在第一部故事開始,塔斯魯波成長出去這個世界歷險,認識了仇敵與朋友,並陷入各式各樣的冒險中。所有的塔斯魯波生命的元素間的相互關係,都在第一部曲中一一出現。而且用歷史事件與人物進行暗喻與諷刺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導演所認知的當時文明的發展要素與特色,並藉由塔斯魯波去傳達出屬於導演的個人的看法。塔斯魯波不但是導演本身,也是個多重意義的旁觀者,去解析與進行屬於個體在時代的大環境之下的遭遇。而這個基本的電影進行的本質要素,在第二部曲就變成了人性在權力與時代環境變動下的虛無與限制。個人被囚禁在資本工業國家機器的掌握下,被擺佈、囚禁而迷失在戰爭之中。這是第二部的主題。到了第三部曲,當世界大勢底定的時候,東西方因為主義的對立與隔絕,後工業化社會形成個人的內在於現代主義社會中,陷入了更深的人性糾葛當中。影片中不再以大時代與複雜的環境去做背景,而是以塔斯魯波的人際關係與他被不斷囚禁與移動著的身分,來映照出身邊的人封閉內心中的衝突。而最後當冷戰結束,個人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圍牆倒塌,塔斯魯波的真正身分與意義才浮現出來。
而導演呈現主旨的方式,在第一部曲用八大藝術的各種媒介,甚至3D電腦繪圖,來呈現塔斯魯波踏向人生旅途,見識花花世界的各種前景。影像華麗的流動,呈現了新奇迷人的歷史氣氛。而到了第二部,不斷的重複性的詮釋,讓演員用各種表情聲音與態度去呈現出歷史事件與工業文明下的物與人性的糾葛。而劇場式的表現主義的影像風格,與文學性的敘事用小視窗來隔離人物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對立與時間空間的延時進行,不同的樣態,來刻畫當時環境下的歷史演進。混亂、衝突,而充滿了刺激。到了第三部曲的時候,導演用了很多的篇幅,去重複的讓不同的角色去訴說故事。而屬於人性的衝突與故事寓言,還有非常多的小說式的細膩的生活科學的描寫,藉由塔斯魯波的被囚禁的生活來呈現在外部環境被龐大的權力運作下所掌控的本質。同時塔斯魯波以不同身分游離於幾個場景中,歧異性的不斷文字介入小視窗,與口述的故事,去帶出人物感情與情節,卻是十分的封閉與限制的。所以人性的醜惡在各種不斷的抽離的畫面與文字的意向中,去呈現出導演對於冷戰時期的世界觀。氣氛轉為沉悶,而且不斷的以猶太人的遭遇去點出國家機器與權力操作下,人被擺佈扭曲的結果,而迎向了21世紀與塔斯魯波的結局。
而第三部曲總結了藏在三部曲的影片背後導演的一個意圖。就是他試圖藉由影片中所出現的各項的藝術元素,舞蹈、音樂、美術、電影以及最重要的文學性的處理方式以及人與人性在世界環境下的展現。而這些被歸納總結出來,卻十分巧妙的點出整個二十世紀人類的思潮史。從自由主義到共產主義,到各種西方思想家的故事與影響,以及從各個時期的文學典故與作品去刻畫與暗示思潮與主義的演進。尤其是在第三部曲那文字的延義與扭曲,各種不同的身分與主義的出現,以及塔斯魯波的生平在博物館被展示他的手稿與92個手提箱,在建築物中與裝置藝術間,以劇場的模式去展現非常明顯的結構主義的思維轉換。到了結構與解構、後解構,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各種媒介,用多重分割影像小視窗與影像敘事與不同時期的各個角色的穿插與詮釋(注),來造成觀眾觀影時的陌生化與疏離感。而從其中繁複的影片資訊中,去選取屬於自己想創造或是得到的意義。就如同一千零一夜一般,我們從其中聽到得到了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並取得意義。這不是很符合我們現當代多元文化與後自由主義下的濫觴嗎?所以當塔斯魯波最後的第92個手提箱被打開的同時,我們也才知道導演拍這部片的用心,以及他所要在電影版的三部曲、26集的電視影集、一張互動式DVD及一個互動網站中,以塔斯魯波這號人物,來挑戰21世紀新的技術想法不斷引進電影工業後,電影藝術還能夠有什麼新的突破。而彼得格林那威用這一系列的作品,告訴我們,可以這麼做。
這三部曲是真正的大師鉅作。很難想像與定義這三部曲對影史的影響有多大。但起碼它影響了包括了我在內的很多人。
我被這三部曲啟發很多,可以說如此意義豐富與電影技術卓越的電影,是非常會讓我們這種熱愛電影美學的觀眾讚嘆的。但是對於一般想要從電影當中獲得娛樂的觀眾,可能就會看得很吃力了。
注:
塔斯魯波的首頁:http://petergreenaway.co.uk/tulse.htm
在這三部曲裡面,其實意像與歷史資訊的選擇與呈現,其實是導演的角度的詮釋。所以觀眾的介入,其實是放在互動網站與flash當中的。而導演似乎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各種知識的學術下的定義來支配的,所以他也著墨甚多。尤其是關於權力的運作方式,完全就被法國的社會科學,比如傅柯等學者的隱喻與影響很多。在這三部曲中有很多的典故與資訊與意像意義的由來,在導演手上不斷的轉化與操作。所以很難明確的一一去說明。比如導演用了3的數字作為意像,而3的數字定義,在西洋美術史裡面有重要意義。而影片的最後回到第一部曲的開場的英國南威爾斯的那表現主義劇場式的保力龍做的磚牆倒塌,就在暗示柏林圍牆的倒塌與其他各種牆的意義(比如人被資本主義隔離了的內心的牆)。以及文稿的呈現的『新歷史主義』的特性,與塔斯魯波的第92手提箱的”被建構”的意涵的後結構意義。有太多太多的元素與意義在影片之中了。我對於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這還是得由電影史與藝術史與西方文學史、哲學史的專家來解讀,我是無力解讀啦。每一秒畫面就帶著的好多的意義,何況是6個小時的影片本身。期待專家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