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30 16:03:21傅紀鋼

[電影評論]淺談馬丁史柯西斯在電影神鬼玩家中的獨特敘事策略

[電影評論]淺談馬丁史柯西斯在電影神鬼玩家(The Aviator)中的獨特敘事策略

  馬丁史柯西斯的神鬼玩家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部電影,在這裡我想談馬丁在本片所進行的詮釋策略。

  所謂的詮釋策略對我而言指的是導演(注1)如何選擇影片的敘事方式,以及拍攝技巧,去講故事。

  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馬丁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蠻牛、計程車司機、四海好傢伙,以長鏡頭快慢鏡與360度的旋轉鏡頭與個人的影像行進風格(注2)著稱。不過在本片之中,卻完全不用馬丁固有的敘事模式與手法,而是採取了既不屬於他個人,也非傳統的好萊鄔傳記電影的拍攝模式,去拍這部片。

  很多影評都對這部片有很多的批評,覺得既不交代前因後果,違背傳統的傳記電影的進行模式,對於片中故事主角霍華休斯的人格特質與患病原因,也都沒交代,也沒詳細說明他的成功,與對他人的互動(如何結識與分手-連他幾次的婚姻都沒交代),等等。更不能讓影評們接受的是,馬丁幾乎甚至說是完全沒用上馬丁式的手法。對他們來說,充其量這是一部在導演技術上相當不錯,卻沒什麼特色,而且缺點很多的一部片。而我卻有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這部片反而是馬丁的鉅作。我們都知道馬丁從學生時期就將奧森威爾斯當成偶像,他的大國民更是馬丁之所以要走向電影圈的一個動力。而馬丁也不只依次說過,他要拍出能與大國民相提並論的電影。所以就我的看法與我所收集到馬丁的說法,馬丁心中一直想拍出含有下面元素的電影:


1、 能道出美國國族的歷史傳承與特色的電影(注3),就是如何呈現出美國夢的電影。

2、 拍出媲美大國民的鉅作。

3、 美國傳奇英雄。

4、 個人經驗投射的電影。


  而神鬼玩家這部片,正好都含有這些元素。

  從這部片的技術面來說,我們可以注意到馬丁根本不用上他的手搖鏡,與蒙太奇與暴力美學。那是因為他拍的是他的偶像:霍華休斯。他要做的是,如何呈現出霍華休斯帶給他的感動。所以如果馬丁用了他的電影詮釋手法,去對霍華做潛意識的剖析,與內在意象的呈現,那麼就會削弱了霍華的霸氣。劇中不斷呈現霍華的決策卻不續詳細說明時間與背景,與前因後果,彷彿那些都不重要。他賺了多少錢、事業做得有多大、什麼時期交往什麼對象,都不重要。但是馬丁的劇本進行卻很可以讓我們注意到一個特徵,就是說以大區塊的霍華的人生中,對霍華最重要的幾個事蹟,讓我們看不到明顯的時間推延與說明,卻看到霍華因為他人生中幾件重要的事情,逼他一步步的走向強迫症的陰影。強迫症無預警的出現,沒有道理的涉入電影敘事之中。馬丁並沒有採取傳統的編年式,與小事件來突顯人物的性格反而是以大區塊來呈現霍華在某些時刻或當下處理事情的態度方式來點出霍華的人格特質。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蠻反美國傳統的電影風格的。反而有點像是歐亞的藝術電影的呈現方式。正如馬丁自己說的,他被高達那種不交代前因後果的剪輯方式所吸引。在這邊有點那種味道。要拿亞洲片來比的話,就是台灣侯孝賢的戲夢人生(注4)。所以就劇本來說,在一般習慣好萊鄔電影的人來看簡直莫名其妙。但是其實是很高段的編劇技巧。由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次,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為什麼馬丁不用他一貫的手法來作敘事呢?先前提過,因為無法描述霍華的特質。那麼,如果用奧森的深焦鏡頭以光與暗的故事交錯,去挖掘大亨的成功與失敗,人前人後的精神的正常與黑暗面的對比,來說故事。如此依來,不但是藝術性與敘事順序兼顧,同時也會讓觀眾比較能接受,電影本身也比較會有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但是馬丁不如此做的理由是:感染力。

  什麼是感染力呢?就是說霍華身為一個大亨,有著傳奇性的人生。如果平鋪直述的話,會削弱其特性,會變成與另外一百部講企業家講英雄的相同的片子,給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索然無味。第一個用編年平鋪直述的傳統敘事來說故事的,可能是奇才。後面再跟著做的,就失去了其特色。這類片子觀眾已經看得太多了,會失去對霍華的傳奇以及對他的人格特質的直接感動。這就是電影影像以及敘事的目標----感染觀眾以進入導演要呈現的主題 , 一般來說會用到各種技巧以及敘事手法比如黑色電影用陰暗的色調來搬演凶殺主題等等----而馬丁在此用了新的敘事方式,去刻畫霍華的人格特質。

  比如在電影後段,霍華因為泛美航空璜川普與參議員對他的壓迫,站上法庭開聽證會。同時穿插著霍華製造巨型飛機海克里斯試飛的片段。最經典的鏡頭是,霍華帶著前半生的滄桑,與龐大的起飛震動,駕馭飛機。在飛機起飛的剎那,飛機往前飛行,鏡頭拉向飛機機頭,慢慢拉近,配合唯一依次的磅礡氣勢交響樂,鏡頭拉近了機長座,鎖定了霍華的臉,拉到了他的眼睛,那雄心壯志與霸氣與半生滄桑,充分的展現出來,並成功的感染了觀眾。就好像小說大亨小傳中,蓋茲比在黑夜中飛車往黑暗無盡的道路飛馳而去,依樣的讓人憾動。讓人對於一個建立不世功業的企業主的冒險衝勁與黑暗面,有了直接的感觸。

  這不是由於藝術手法與馬丁的個人電影語言而來,也不是由敘事上的光明與黑暗對比來的,而是以片中不斷出現的,霍華在以極為霸道果決,與對下屬、對女人的命令與決策,與他的誇張行徑而來的-直觀地讓觀眾對所有的場景中(注5)短短憾人的情境,累積到了他發病,並且與璜隔門對罵,一路到了聽證會,到了飛機起飛的剎那,到了一個真正的高潮。真正讓我們可以探究到霍華的真正面向。就像霍華的遺孀說的,她看了電影就好像看到霍華再世一般。再傳神不過了。

  所以我不認為本片是馬丁的失手作,反而我覺得是他對好萊鄔傳記式電影的一種新的詮釋,以及突破。同時也解決了他的美國夢的追求,全都濃縮與完成在這部片中。所以我們不用看到霍華是如何成長,也不用看到他晚年呆在企業總部20年足不出戶,並為了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可以逃進去的空間,而創建的拉斯維加斯的夢景。導演早在詮釋霍華發病時,就讓他不斷的提到沙漠。提到沙漠是完全都沒有細菌,是真正乾淨的地方。可以讓他安心的地方。所以這構成他之後去拉斯維加斯經營旅館的原因。而且結尾的回想起母親的那句話:──你並不安全──正好又隨著那不定時出現的強迫症,扣住了霍華一生的主旨。

  從某個角度來說,馬丁這部片正好就是史匹芬史匹柏所一直想要拍出的,去對特異人士的個性與內心探求的藝術電影模式。不過他與馬丁的境界是相差太多啦(注6)。同樣的以小事件去刻畫特定人物的特性與人格,但史怎麼拍卻都是迎合好萊鄔傳統敘事的通俗劇。馬丁卻以非正統的敘事,來成功營造了霍華的一生。

  可惜影評與觀眾都不喜歡。

  但我卻愛這樣的調調。

  可能我也是個怪人吧。



注1:以作者論為出發點的理論建構方式。我本人走的是折衷式作者論。


注2:以他在2000年的電影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為例,大量蒙太奇與手搖鏡,與馬丁特有的影像風格,是玩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部。想當然爾,讓人看得很累,也不太受歡迎。票房也不佳。關於馬丁的個人獨特技術與風格之內容探討,請翻閱各學術專書。在下才疏學淺,就不胡亂作說明。


注3:以馬丁在2002年的電影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為例,就是他追求美國歷史傳承的代表作。可惜拍得太傳統好萊鄔大片的形式了,失去他原有的風格,又沒有獨特性。以至於我只記得丹尼爾戴路易斯的留名影史的卓越演技而已。

注4:對我來說,侯將李天祿的傳奇一生拍成大爛片。立論根據下次再談。


注5:比如片頭霍華逼其媒體公關,一定要弄來兩台攝影機。
與凱薩琳赫本的家人起衝突。
因為凱薩琳赫本要分手,而發怒侮辱她。之後卻會為了維護她去恐嚇記者等等。
談生意永遠只顧達成目標,不管風險。然後因此跟經理常對罵。
還有很多,建議大家自己去看本片。會發現這些小事慢慢累積,會到達最後的高潮。是很高明的劇本。不是亂寫成如此沒頭緒的。

注6 : 懶得浪費時間為了史匹芬史匹柏做說明
總之--他想拍出一個多面向的電影文本如同非法正義或神鬼交鋒那樣的以獨特人格特質去呈現出時代意義以及人性的探討
可惜在這一點上他遠不及馬丁以及柯波拉以及庫柏力克
他的藝術片永遠都只有一個單向的感觸
無法讓觀眾如同看上面提到的大師電影一樣去做更深一層的思考
簡單說看史的片無法幫助人去思考與成長
只有娛樂性而已(雖然這也很重要--但偏偏史就認為自己想走庫柏力克的路線--很想建議他放棄--一個會因為看了星際大戰感動到流淚的導演--咳咳--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