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也會導致劇烈腹痛?新儀器CES助患者重拾活力
〔記者林樂南市報導〕五十五歲王太太曾因壓力大失眠而至診所就診,雖病況在使用安眠藥後有所改善,但久而久之也變得相當依賴安眠藥物,甚至需要吃到三級管制藥才能入睡,原本喜歡健行的她變得懶懶的,整天待在家中不愛動、也不愛吃,體型日益消瘦,直至突然間歇性腹脹和腹痛至安南醫院掛急診,在會診精神醫學科進一步評估,才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醫師陳威任說明指出,經過一系列評估及自律神經檢測,發現王太太有相當高機率是憂鬱症復發合併安眠藥物依賴,因此調整藥物並逐步減少安眠藥劑量。經過大約二個多月的調整,王太太已經沒有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後續再經過十個月的治療,終於將三級管制藥物也完全戒除,協助她恢復過去的活力,又可以跟先生一起享受爬山的樂趣。
然而,這樣的治療持續一年後,王太太又面臨了新的挑戰:目前的用藥雖有助於改善狀況,卻導致食慾增加、體重上升,使原本過瘦的身形變得臃腫。為避免將藥物調整後,又促使焦慮症狀復發或其他副作用,陳威任醫師於今年初建議她嘗試「經顱微電流刺激治療」(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ES),再搭配簡化的藥物輔助,大約三週便大幅度改善焦慮症狀,其後二個月左右的治療期間,藉由CES搭配冥想正念的方式,焦慮症狀幾乎消失,專注度也顯著提升。
陳威任醫師指出,像王太太這樣的例子是精神醫學科常見的門診日常,尤其年紀大的長輩有許多身體不舒服之抱怨,常常隱含著情緒症狀在其中,很容易發展成憂鬱症。另外,長輩容易聽信親友建議,或本身主觀認為「自己不是憂鬱症,只是失眠小問題而已」而自行調整藥物,結果安眠藥物越吃越重,效果卻越來越差,還可能伴隨記憶力衰退、走路不穩易跌倒等後遺症。他強調,安眠藥物不是不能用,而是需要合理的使用,以及找出失眠的根本原因,並有意識地配合醫師做藥物調減,才是長久之道。
陳威任醫師表示,醫學的進展很快,有越來越多針對身心的儀器檢測與治療都經臨床驗證有效,以CES為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超過三十五年,在台灣也是經衛福部核准之醫療器材,主要適應症除了焦慮、失眠外,還有慢性疼痛。其原理是使用微安培電流量,刺激使用者分泌調節安定神經的傳導物質,進而達到放鬆、減輕壓力,連帶改善生活品質,且跟藥物比起來,副作用極低。不過,陳威任醫師提醒,CES並非適用所有具焦慮症狀的患者,像是戴心率節律器的患者及孕婦就不建議使用。
陳威任醫師補充說,情緒症狀就像冰山的一角,需要謹慎評估、合理檢測,搭配多元化的治療及定期追蹤,才容易制定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