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葷素隔閡「植物肉」享受健康
〔記者林樂 南市報導〕奇美醫院營養科小組長王逸婷指出,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之際,減少全球暖化速度已成為共同目標。隨著「植物肉」的興起,不僅成為素食族群及環保擁護者的喜愛,也因對植物肉認識的增加,健康和環保的雙重好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供應商的關注。
王逸婷指出,傳統畜牧業(特別是牛)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牲畜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甲烷,這種氣體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更為強烈,加劇了全球暖化的問題。相比之下,植物肉的生產過程不涉及牲畜,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植物肉的製作過程能夠高效轉換資源,具有較短的能源使用周期,有助於降低碳足跡,從而緩解全球暖化。
植物肉(又稱未來肉),相比傳統素肉,其主成分有所不同。台灣傳統素肉主要由黃豆豆粕萃取的大豆蛋白製成,豆味較重,不如真正的肉類。而在歐美,素肉的蛋白質來源改為豌豆蛋白、小麥蛋白等,並加入馬鈴薯澱粉及植物油以增添口感,甚至添加甜菜根調整顏色,不僅外觀接近真實肉類,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更增加植化素及礦物質等營養補充。
王逸婷說明,植物肉是否絕對健康,取決於其製作過程中添加的調味料和賦形劑。市面上的植物肉為了增添風味吸引消費者,往往會添加過多調味料和食品添加劑(甲基纖維素、二氧化矽…等),。雖然挑選植物性食材保留了較多的營養素,但某些產品可能含有過多的鹽分(鈉含量),高鈉飲食將導致血壓升高,不利於高血壓及腎臟病病友。因此,選擇植物肉時應仔細閱讀營養標示,選擇鈉含量較低的產品,並參考「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控制在二三00毫克以內。
隨著外食文化的普及,國人的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根據一0六至一0九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的營養概念不足,飲食型態偏離國家飲食指南,導致肥胖和中央肥胖問題日益嚴重,營養素攝取不足(如鈣質、維生素D、膳食纖維),且飲食中蔬菜、水果、乳品攝取量遠低於建議,而主食過於精製,飽和脂肪和鈉攝取過高,膳食纖維攝取量過低。
植物肉的健康優勢在於其富含膳食纖維和植化素。為了滿足素食者對維生素B1和B12的需求,部分廠商還會額外添加微量營養素,進一步增強營養價值。相比動物性蛋白質,植物肉減少了飽和脂肪,集結了低脂、高蛋白、微量營養素強化及高纖維的優點,正是現今國人飲食型態所缺乏的,因此建議將其融入日常飲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