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病人的福音「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減少疼痛與住院天數
〔記者林樂南市報導〕五十四歲男子,十年前因雙側腹股溝疝氣,接受傳統開腹疝氣修補術,手術後的狀況大致理想,殊不知幾年過去,原先修補好的疝氣竟又跑出來,而到奇美醫院就醫,經泌尿外科醫師謝育哲施以「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患者術後順利返回工作崗位。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謝育哲指出,因考量病人已經開過開腹式疝氣修補術,若從原先傷口再進去修補,可能會有疤痕組織沾黏與手術複雜性問題,因此建議病人使用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不僅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而且還可以同時一次處理雙側。
病人接受建議,住院進行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過程順利,術後也無特別疼痛感,經過謝育哲醫師細心照護及團隊衛教後,隔日就辦理出院,順利重回工作崗位。術後回診傷口恢復良好,迄今無疝氣復發問題。
謝育哲醫師指出,腹股溝疝氣是常見疾病,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每年約有四萬人罹患,腹股溝疝氣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疝氣型態,當腹腔的壓力因咳嗽、打噴嚏、提重物以及大小便出力等情況上升時,就可能導致腹股溝的肌肉或組織逐漸變弱或撕裂,腹腔的內容物(通常是腸子或脂肪)因而膨出,形成疝氣囊,這就是所謂的腹股溝疝氣(或俗稱「墜腸」)。
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大約有四萬名的病人因疝氣接受手術治療,推估疝氣發生率約為六%左右。依此估算,全台灣曾經罹患過疝氣的病人超過百萬人,其中又以腹股溝疝氣為主(約佔九十%);性別部分則以男性居多(佔手術九十%以上),女性為十%,年齡部分則因疝氣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因此並沒有特別好發年紀。
謝育哲指出,傳統的腹股溝疝氣修補術,也被稱為開放式疝氣手術,是一種直接透過切口進入腹股溝區域進行修補的手術方式。需要在腹股溝區域創造一個約五至十公分的切口,此種方法將組織直接縫合,手術後疼痛感較強且病人復原時間較長,一般住院時間約三至四天。
隨著醫學的進展,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已逐漸取代傳統手術。在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中,醫師會在腹部創造一個或多個小孔,並通過這些小孔插入腹腔鏡和手術工具,並不需要做大的切口,接著將疝氣囊內的組織推回正確的位置,並會在腹壁弱點處放置一塊網狀支架來強化該區域,以防止疝氣復發。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是經由腹膜外找出疝氣囊後把它復位,腹部缺損處以人工網膜修補,由於此手術不會進入腹腔,所以幾乎不會有腸道損傷及術後腸沾黏的問題,但一般腹腔鏡會留下三個傷口,雖然已比傳統手術有所改進,卻有疼痛和美觀上的問題。
謝育哲醫師說,此手術雖已經再優化,但奇美醫院泌尿外科所採用的「單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除將傷口簡化為一個外,疼痛更少、恢復更快,更造福許多疝氣病人,目前已執行約二四0例技術成熟,手術後大部分病人可以在一天內出院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