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 16:38:09coolanews

從出生到出院「早產兒」人生第一段旅程

〔記者林樂南市報導〕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不斷下探,但因為產婦高齡化等眾多因素,早產兒比率不減反增。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克的早產兒人數,從二0一七年占全部新生兒的一點八六%,二0二一年提高至的二點一一%。面對極低體重的新生兒,新手爸爸媽媽們通常都相當緊張和擔憂。

成大醫院新生兒科林威廷醫師表示,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全球可救治的早產兒最小週數已經降至二十二週,成大醫院於二0二三年一月慶祝一位娠妊二十三週、出生體重僅三五一克的早產兒順利出院,小朋友出院時體重已超過三千五百克。二0二一年台灣新生兒醫療照護網大會中,成大醫院在各醫學中心評比中得到最低死亡率與罹病率的績優表現。

但是早產兒依然會面臨相當多挑戰,包括:呼吸問題、開放性動脈導管、腦室內出血、壞死性腸炎、感染等諸多狀況,有賴產科及新生兒團隊的仔細評估與照護。

林威廷醫師指出,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出生後首要遇到的問題就是呼吸,小朋友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有媽媽幫忙供應氧氣,出生後就得自己呼吸,而胎兒肺部通常要到三十四、三十五週後才比較成熟,能自行呼吸。因此,發現有早產風險時,產科醫師會先幫媽媽施打類固醇,幫助胎兒肺部成熟;萬一出生後呼吸狀況不佳,可能需要插管,並給予肺部表面活性劑幫助呼吸;如不需插管,也會給予俗稱豬鼻子的呼吸器幫忙呼吸。

接下來可能是開放性動脈導管,胎兒時期肺部尚未開始運作,血液需通過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以供應身體其他器官,足月兒一般在出生後一至個星期內會正常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但由於缺氧、發炎或血管組織不成熟等問題,使早產兒無法自行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可能因此產生肺水腫、肺出血與休克症狀,就需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此外,早產兒大腦腦室周圍微血管相當多且脆弱,加上不夠成熟的血壓調控功能,容易發生腦室內出血,因此需要密集腦部超音波追蹤小朋友的腦部狀況。

早產兒出生二週至二個月期間,也需要特別注意危險且致命的壞死性腸炎,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母乳餵食。建議身體狀況允許的媽媽儘早擠母乳,或向成大醫院的南區母乳庫申請愛心媽媽們捐贈的母乳。另外,益生菌也可以有效避免壞死性腸炎的發生。

林威廷醫師指出,早產兒出院條件有三項,分別為:出保溫箱、小朋友穩定會喝奶、家屬會照顧。依據過往經驗,出院時間大約是早產兒的原預產期時間;而在二0二二年成大醫院新生兒科團隊發表的研究中,統計全台灣二0一六至二0一八年三二八三位出生體重小於一五00克早產兒,發現二十二至二十四週早產兒約在原預產期後二至三週出院,二十五至二十七週早產兒約在原預產期時間出院,二十八週以上早產兒則會比原預產期提早二至三週出院,而明確時間還是會依各新生兒狀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