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藥物使用導致不適連續性整合服務提升安全照護降低醫療成本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陳郁涵醫師指出,許多長者患有多重慢性病,手中都有各式式樣不同的藥物,但這些多重藥物使用,影響用藥安全,而透過連續性整合服務,可提升安全照護,降低醫療成本。
陳郁涵醫師舉案例指出,八十一歲張伯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胃潰瘍、B型肝炎帶原及脊椎關節退化等疾病,長期在心臟科、內分泌科、胃腸科就診拿慢性處方箋,偶爾因背痛到診所拿止痛藥或打針,使用的藥物種類及數量相當多,遇有不適就到不同的醫院或診所看病,領回的藥物又常記錯時間或忘記吃。最近一年家人發現伯伯記憶力退化、有時會認錯親人,再加上頻繁就醫與照顧的問題,便帶張伯伯至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門診就醫。
陳郁涵醫師經由整合性評估,了解張伯伯有慢性病控制不佳、止痛藥重複使用及多重就醫等問題,於是先為張伯伯安排相關的檢驗檢查及失智症測驗來確認身體狀況。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罹患中度失智症,陳醫師協助進行多重藥物整合,簡化藥物種類及使用方式,衛教三高及腎臟病飲食,同時與家屬討論未來照護目標,並提供失智症照護的可用資源。
經過藥物整合,張伯伯忘記或吃錯藥的情形明顯有所改善,且藥物種類簡化後也減少因藥物副作用而就醫,看診科別減少也讓家屬不必經常跑醫院,照顧病人的壓力相對減輕許多,病人和家屬的滿意度也因而提升。
陳郁涵醫說,失智症是一種年齡相關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人的認知及生活功能會隨病程進展而下降,最終導致失能。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預估至二0二五年,台灣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而失智症人口預估會來到三十七萬人。失智症所帶來的醫療、社會、照護資源的衝擊,將會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奇美醫學中心以健保資料庫研究「不同失智症階段病人在醫療資源的使用情形」,收集二00二至二0一一年間台灣失智症病人的急診和門診就診次數、住院頻率、住院天數、慢性藥物使用種類及數量等,結果發現整體醫療資源的使用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有明顯增加趨勢,尤其是在診斷後的第一至第二年變化幅度更為顯著,其中男性及高齡者的醫療資源使用情形也較女性及年齡較輕者來得高。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失智症病人每人每年的平均住院率為二點一五至三點二二次,而每人每年的平均門診就診次數甚至高達三十三點二至三十八點四一次,二者都較西方國家的統計資料高出許多。同時研究中也發現,多重用藥及不適當用藥的問題相當普遍,台灣失智症病人診斷後一年的平均慢性處方藥物種類為二十二點八九種。高度的醫療資源使用,並未對失智症病人帶來較好的預後及生活品質,國外已有研究報告指出,藉由周全性老年評估、整合性照護及適時的緩和醫療介入,反而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家屬滿意度,進而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
陳郁涵醫師表示,奇美醫學中心自九十九年六月成立老年醫學科門診,提供高齡及失智症長者整合性評估及照護,包含多重藥物整合、慢性病控制、預防保健、失智個案評估及轉介、居家醫療、安寧緩和醫療轉介等服務,希望能藉此減輕病人多重就醫和重複用藥的情形,以提供家屬安全、合適的病人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