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早期診斷攝護腺癌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五位,死亡率在男性癌症中排第七位,發生率也逐年上升,如何早期診斷攝護腺癌,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成為現今醫學的一項挑戰,成大醫院泌尿部吳冠諭醫師指出,成大醫院採用攝護腺健康指數(PHI)、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以大幅減少侵入性切片,同時提高切片的準確度,達到早期診斷攝護腺癌的目標。
吳冠諭醫師說,傳統攝護腺癌的檢測,依賴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上升和肛門指診異常,但仍需切片取得攝護腺組織才能確診。然而,攝護腺特異抗原會上升並非只是攝護腺癌才有的情形,也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發炎、解尿不乾淨等;而傳統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是相當安全的,但仍可能產生發燒、血尿、血精、血便、排尿不順等情形。
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已被證實是比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更準確的診斷工具,具有非常好的檢測效度,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透過血液檢測計算PSA、游離型PSA及PSA前驅產物proPSA,可達更精準診斷率。吳冠諭醫師指出,傳統上PSA若高於4就算異常,會建議做攝護腺切片檢測,但PSA四至十切片結果為癌症的比率僅二十至三十%,PHI則可以降低一半以上不必要的切片。
至於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是目前公認影像檢測上最具準確性的方式,比超音波精密許多;在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影像檢測攝護腺有腫瘤細胞並定位後,為避免過程中身體移動影響精準定位,採全身麻醉進行切片。
吳冠諭醫師以七十多歲唐先生為例說明,唐老先生三年前例行健康檢查發現PSA為十二,明顯比七十至七十九歲的標準值「小於六點五」來得高,直腸超音波定位攝護腺切片結果為陰性,建議他固定追蹤。一年後PSA升到十五,再次切片結果仍然是陰性,幾個月後也仍維持在十五左右。當時成大醫院已引進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經再做檢查後,發現藏在傳統經直腸超音波定位攝護腺切片右側死角的腫瘤細胞,隨後安排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性手術,在腫瘤擴散前開刀移除,術後恢復良好。
另有位康先生在診所抽血發現PSA數值是九,轉診到成大醫院,經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及尿不乾淨的狀況。康先生心臟放有支架,需定期服用抗凝血劑,切片和停用抗凝血劑的風險讓他很擔心,經與醫師討論後,安排PHI檢測,結果顯示正常,決定先不做切片。而在接受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後一段時間,排尿情形改善,PSA也降到標準範圍之內。
吳冠諭醫師指出,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來臨,必須超前部署,針對個人進行個體化評估,透過血液及影像檢測,找出最適合的檢測及治療方式,才能守護好民眾的健康,也是成大醫院泌尿部持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