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18:48:48coolanews

脊椎舊疾術後易再發手術換路徑降低沾黏與神經傷害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六十七歲陳阿姨,從事農作,數年前因嚴重坐骨神經痛接受第四、五節腰椎及薦椎後位脊椎固定及融合手術,術後其症狀改善許多,但今年又復發雙腳發麻無力,經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莊皓宇主任診治,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第三,四節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狹窄惡化,經手術換路徑降低沾黏與神經傷害,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莊皓宇主任說,因陳阿姨之前已施做後位脊椎固定及融合手術,復健科醫師不建議做牽引治療,因此只能再次手術。在陳阿姨反覆輾轉就醫過程中,陳阿姨接受到的建議,不外乎都是可再次施做椎弓減壓椎間盤切除手術及延長脊椎融合復位手術,也就是需再次打開原先背部傷口,傷口可能或大或小,其風險則是因在上一次脊椎手術後,一定會形成疤痕組織,其形成是因手術後神經與周圍組織沾黏而產生纖維變化,就如同開腹手術後腸子一定會沾黏一樣的道理。因此,第二次原傷口脊椎手術比較容易會提高脊髓膜沾黏破裂導致神經受傷、感染和癒合不良等風險。

在與陳阿姨進行多次臨床治療計劃評估後,遂決定自腹部前外側斜位入路來進行腰椎椎間盤切除減壓及椎間支架置入融合手術,術後傷口不必拆線,亦無須置入引流管引流,陳阿姨當天就能穿著背架下床活動,前後只住院四天而已。在經過半年追蹤後,陳阿姨已能從事輕便農作工作,莊醫師還特別叮嚀絕對不要勉強以避免腰椎壓迫問題又找上身。

莊主任表示,在腰椎固定及融合手術後,腰椎鄰近節段疾病(ASD)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無論是初次手術為置入活動式骨釘或是固定式骨釘固定融合都是。根據過往報告顯示,報告腰椎鄰近節段疾病(ASD)好發率有三至五成不等,因病人術後回歸日常生活後,生活作息姿勢及運動和勞動習慣皆難以一下子就改變為正確做法,通常在三至五年內就會再復發。傳統上脊椎外科醫生通常針對腰椎鄰近節段疾病(ASD)病人進行同傷口後位入路翻修手術,其風險在於脊髓膜沾黏破裂讓神經受傷、感染及癒合不良等。

目前安南醫院脊椎中心團隊的技術可將腹部前外側斜位入路手術(OLIF)應用在腰椎鄰近節段疾病(ASD)的病人,其可完全避開同傷口後位入路翻修手術相關風險及損傷,實謂病人新福音。莊皓宇主任指出,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0名以上的腰椎鄰近節段疾病(ASD)病人成功接受OLIF手術,術後配合嚴謹專業背架外固定,加上規則術後症狀及影像學追蹤,一般在術後追蹤三個月至脊椎骨骼融合穩定之後,預後皆相當滿意。

脊椎中心團隊的經驗顯示,腹部前外側斜位入路手術(OLIF)是治療腰椎固定及融合手術後鄰近節段疾病(ASD)最簡單及有效的手術,而這些患者其共同手術後現象為手術後恢復時間較短,幾乎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下床活動,住院時間也因此大幅縮短,此外還有背痛及坐骨神經痛改善程度明顯,術後傷口疼痛也相當輕微,而比較多的不舒服處主要在腰痠,但這是因為腰椎神經孔被有效撐開以及脊椎曲線有效矯正之故,只要用藥物治療以及專業背架固定即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