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竇症候群的心律不整中醫得控制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一名銀行經理罹患心律不整已十多年,最近一年來發生突發性暈厥兩次,二十四小時心電圖發現有心律不整,出現「病竇症候群」,被建議裝置永久性人工心臟節律器,經求診於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堯欽,施以中醫治療調理,心律不整獲得有效控制。
許堯欽部長指出,病人主每日陣發心悸伴隨疲倦、頭暈、嗜睡、心跳時快時慢已一個月,面色蒼白、身材偏瘦(身高一六五公分,體重五十三公斤),平時血壓偏低,收縮壓約八十至九十mmHg,舒張壓五十至六十mmHg(正常值為收縮壓<一二0mmHg、舒張壓<八十mmHg),且畏寒、上坡容易氣喘、鼻過敏六年、遇風冷常鼻塞流清涕、冬天手足端易冰冷、平時少運動、無三高及其他系統性疾病史、有心律不整家族史(母親與姊弟)。
病人平時工作壓力大、工時長且久坐易覺頸部及頭部緊,血液循環不佳引發心悸感、三餐不固定(晚餐常到九點才吃)、易胃酸逆流且飯後加劇。脈濡細無力兩尺弱,舌質淡紅,舌苔白厚。
許堯欽部長指出,初診辨證為心腎陽虛,氣血虧虛。處方以養心湯合八味地黃丸,養心溫腎為主(養心湯、八味地黃丸、附子、麥門冬、龍骨、牡蠣)進行調理。配合豬心藥膳(北黃耆、吉林參、紅棗、桂枝、當歸)燉服一粒豬心,每三日一帖藥膳。一週後回診時,病人反應心悸心跳不穩現象減緩,病情控制穩定,昏沉嗜睡情況已改善許多,未再發作疲倦、頭暈眩、低血壓等症狀。
許堯欽部長指出,基於「陽中求陰」的考量,處方轉為以養心湯加附子的基礎上,加上滋腎陰的知柏地黃丸、養血的四物湯與安神鎮靜的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再調理,三週後回診時,病人的心悸與心律不整獲得滿意的控制,且自覺體能有明顯進步,暫不考慮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
病竇症候群病因是心臟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痛、頭暈疲倦、昏厥等。部份病人會以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的症狀表現出來。其危險性在於非預期的心臟停止跳動導致突發性眩暈與昏厥,若是在爬樓梯或開車當中發生,可能導致有生命危險的意外。為防止這樣的意外,多數有臨床症狀的病人以裝置永久性人工心臟節律器做為處置。
許堯欽部長指出,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自開立心律不整特別約診以來,共診療了二十多位確診為病竇症候群病人。病人的年齡分布以中老年族群為主,約佔八十五%,年輕人只佔十五%。多數病人以疲倦、眩暈與突發性暈厥為主要臨床症狀表現,平時血壓與心率偏低(收縮壓不到一00mmHg,心率偏慢不到五十下/分),心電圖檢查表現則竇性心率過慢,心臟停搏超過3秒以上為主要特徵。
許堯欽部長表示,依據中醫部在門診對病竇症候群病人的觀察,中老年病人多半常合併有貧血、營養不良、體力差、血壓低、心跳慢等症狀,中醫辨證屬於氣血虧虛的體質,處方多以補益氣血的十全大補湯、炙甘草湯、人參養榮湯為主軸。部分老年病人合併有較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一動則心悸氣喘、手足容易冰冷、容易頭暈與突然昏厥等症狀。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的體質,處方多以參附湯、生脈散、八味地黃丸為核心。
至於較年輕的病人容易在焦慮緊張後發作心悸,平時多有較強大的精神壓力,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中醫辨證多屬痰熱擾心的體質,黃連溫膽湯與天王補心湯的組合常被運用。一般而言,只要病人能接受正確的中醫辨證與調理,病情多能有機會能夠順利控制。中醫對於病竇症候群是一個安全有效的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