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癲前症風險評估可助孕婦安全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郭綜合醫院檢驗科鄭宇洋副組長指出,「子癲前症」對孕婦與胎兒影響甚鉅的產科併發症,已是我國造成孕婦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且發生率更佔懷孕婦女約四至五%,藉由超音波檢測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及抽血方式進行子癲前症風險評估,合併上述篩檢指標據統計,對於子癲前症的檢測率可達九成以上,有助醫師進行風險管控,提早因應保障孕婦生安全。
鄭宇洋副組長說,「子癲前症」即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與一般妊娠高血壓的差異在於除了高血壓之外,通常會合併有蛋白尿或水腫的症狀。近來的一些系統性回顧研究也指出,若懷孕過程曾發生子癲前症,在妊娠後的幾年內中風(一點七一倍)與心血管疾病(二點一一倍)的風險皆會提高。
目前臨床上對於子癲前症的篩檢指標,包含像是觀察孕婦的過去病史,生理特徵,以及血壓監控,同時可以藉由超音波檢測子宮動脈血流阻力(UTPI),以及以抽血的方式進行子癲前症的風險評估,合併上述篩檢指標據統計對於子癲前症的檢測率可達九成以上。
研究指出孕婦本身如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第一、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出現胎盤發育異常、BMI過高、高齡產婦,甚至是親人中曾有子癲前症病史,皆為子癲前症的高風險族群。且據統計顯示,隨著年齡提高,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比率也會隨著上升,除此之外,因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晚婚晚生子等影響,近年來風險比率也有節節上升的趨勢。
子癲前症風險評估分析的內容包含母體胎盤成長因子(PlGF)與妊娠相關血漿蛋白(PAPPA)的濃度,同時伴隨母體因素帶入評估系統進行風險分析,藉以了解孕婦在此次孕期中對於早發性子癲前症、胎兒生長遲滯、早產的相對風險。研究顯示第一孕期母體血清中PlGF與PAPPA降低在子癲前症的發生扮演關鍵角色,且與健康孕婦間的表現差異在第一孕期(十一至十四週)即有顯著差異,因此是一個很好的子癲前症預測指標。
鄭宇洋副組長說,對於高風險的孕婦,如能於第一孕期,即配合臨床醫師評估進行預防性治療,能有效降低子癲前症可能對媽媽和寶寶的傷害,且對於曾罹患子癲前症或高風險的婦女產後據文獻研究指出有較高的風險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仍建議定期健康檢查,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維護健康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