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5 22:42:19coolanews

成大「熱蘭遮城四百年」計畫重現精彩歷史與價值

【記者林孟翰/南市報導】在府城生根發展的成功大學,引領台灣重大歷史事件研究與考古發掘,昨天在安平發表二0一九年與台南市政府合作考古荷蘭時期「原大員市」的發掘成果,展現不同於文字的歷史證據,成大校長蘇慧貞、台南市長黃偉哲均出席成果發表會。

成大指出,未來成大將進一步整合海內外荷蘭時期台南相關的研究與文獻,跨域調查、探勘與研究,重現精彩的歷史與價值,連接土地與人群的關聯。

成大指出,現今的台灣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實四百年前荷蘭人在台南安平設貿易據點,建熱蘭遮城、大員市鎮,台灣就已國際化,進入世界貿易體系,開啟躍入世界的歷史契機。

台灣外貿為主軸的經濟發展模式,商人一只皮箱全世界走透透做生意,在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眼中,都與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將台灣帶入世界體系有關。「荷蘭人選擇在安平設貿易據點,從此命定台灣的貿易性格」、「台灣人熱衷海外旅遊,其實也是貿易性格所致」。

成大二0一八年起執行為期六年的「熱蘭遮城四百年」研究計畫,依據《一六四三年熱蘭遮市地籍登記簿》等文獻資料、套圖測繪與考古發掘三個面向的相互印證,探尋大航海時代下的台南。以建築系黃恩宇助理教授套圖與測繪成果為基礎先做調查,再於石門國小與安平劍獅埕進行考古試掘,仔細尋找地層中的堆疊脈絡與出土遺物。

二0一九年於原大員市鎮南端(今劍獅埕園區)、東側(今石門國小)考古發掘,找尋昔日市區遺跡與海岸線位址。劉益昌表示,「安平是歷史大事件的重要場景,期盼台灣能復原一部分熱蘭遮城、大員市鎮,讓大眾真切感受四百年前台灣在世界貿易的重要地位,了解現在台灣性格特質的形成與發展。」

依照荷蘭時期地圖,石門國小恰巧位於當時海陸交界處。因此在國小校內南、北側各發掘一處探坑。在北側發現一處清代磚造結構,再向下挖掘則有疑似大水氾濫沖積以及水相沉積的地層,該現象與海岸線附近的地層類型相似,可能就是海岸線位置。南側的探坑,雖僅保留少部分的堆積地層,但也發現到清代的溝渠遺跡及部分房屋基礎的遺留。

劍獅埕園區在荷蘭時期已有街屋的街廓,到了清代則是清政府設立的水師五館之一「金門館」地點。考古發掘看見了連續磚造基礎與鋪面,所出土的遺物以十七、十八世紀瓷器為主,可能就是金門館的建築遺構。由於地層是向上累加,看到清代時期地層,也就會有荷蘭時期地層的存在,因而未再向下發掘。

「熱蘭遮城四百年」研究計畫在今年進入第三年,除持續熱蘭遮城、大員市鎮的相關研究外也會探討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關係與互動,包括舊時平埔族蕭壟社、麻豆社所在的佳里、麻豆,做田野考古發掘。

成大表示,二0二四年熱蘭遮城建城四百年時,將藉由展覽、活動等方式呈現,讓各界能重新思考這個階段台灣的歷史、人文與土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