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22:25:13coolanews

中醫冬季皮膚保養之道內外兼顧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時入冬季,氣候開始轉冷與乾燥,對於皮膚與呼吸道都是比較明顯的考驗,有些人的皮膚又開始粗糙脫屑,容易搔癢,嚴重的甚至於敏感發紅皸裂,許多人的過敏性鼻炎、氣喘更容易發作,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指出,冬季中醫也有皮膚保養之道。

許堯欽部長說,寒冬中正確的皮膚保養之道:(一)【抵禦寒邪、注意保暖】:尤其是幼兒、女性、老年人等有「氣血虧虛」傾向,而且對氣候變化適應力較差的人要特別注意多穿衣服以抵禦「寒邪」,防止體熱散失。遇寒流來襲,可用生薑加紅糖煮成【薑茶】頻頻飲用,既能補充熱量以禦寒、預防感冒,還有健胃的作用。

在食物方面可選擇熱能較高的食物,例如:芝麻、雞蛋、牛奶、羊肉等。藉由補充人體的能量,有利於皮膚細胞的再生與修復。在藥物方面,可根據體質辨證來使用,例如:氣虛者可服黃耆、人參。血虛者可加當歸、阿膠、雞血藤。四肢容易冰冷發紺,陽虛體質者則可酌加桂枝、細辛等有溫陽活血通絡的藥物。保持適當而良好的氣血循環,可讓肌膚隨時維持在高活力狀態。

(二)【抵禦燥邪、保溼潤燥】:冬天裏外在環境濕度偏低,這是所謂【外燥】,人體上皮角質層也比較容易因缺水而乾糙皸裂,這是所謂的「內燥」。為了防禦【外燥】,乾性皮膚的人,到了冬天應該隨時做好「保溼」的工作。適時適量地使用一些有保溼作用的綿羊油或凡士林軟膏,防止皮膚角質層因過度乾燥而脫水。

而消除人體【內燥】的辦法則包括:多服用一些富含黏液質的食品,如:蜂蜜、海參、木耳、蹄筋、水梨等,以提高血液中膠質含量,增加細胞內水份的保存。在藥物方面則以【滋陰潤燥】的石斛、玉竹、生地、何首烏..等為主。若病人兼有內熱,口乾舌燥、皮膚乾紅則可酌加石膏、地骨皮、丹皮。

(三)修正錯誤的清潔習慣:隨時請教醫師正確的皮膚保健常識。儘早修正「過熱」與「過久」或其它不正確的清潔習慣,可讓皮膚減少蒙受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四)適度運動以活絡氣血:運動是改善氣血循環最直接的方法,有益皮膚健康。但是冬天的戶外氣溫偏低,經常讓想出外運動的人望之卻步。那麼要怎麼運動又不必到戶外受寒受凍呢?其實早在內經時期,注重養生之道的中國已發展出「導引按矯之術」,相當於現代所謂的「推拿按摩」。之後漢朝名醫華陀首創了「五禽戲」,等於是「氣功」與「體操」的融合。諸如此類不需大面積的活動空間,又能達到活絡氣血循環效果的運動,是比較適合冬天裡在室內進行的。

許堯欽部長介紹一種簡單可行的「美容保健氣功」:每日黎明初醒之際,心靜神凝,以雙手掌互相摩擦生熱,貼於面部反覆六次。這種功法是藉由手掌對磨之後所產生的靜電(也是一種氣)來幫助臉部的血液循環,有所謂「延年駐顏」的效果。記載於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

(五)適當的生活飲食禁忌:以下幾項食物要特別節制:(1)容易《燥熱助火》的食物:如油炸烤物、醃臘食品。(2)容易《動風發癢》的食物:如辣椒、咖哩、竹筍、蔥、蒜。(3)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巧克力、肥肉等。另外,平時常保持舒坦的心情(勿過喜、勿過悲、勿過怒、勿過恐、勿過憂)與充足的睡眠也是保養皮膚不可忽略的重點。

 

許堯欽部長強調,中醫對於冬天的皮膚保健原則講究「整體觀」,【去邪】與【扶正】兼顧。【去邪】即是消除不利皮膚健康的因素:包括寒邪、燥邪與錯誤的清潔習慣。【扶正】即是調理人體內在環境、改善氣血循環。掌握住這兩大要點,內外雙管齊下,才是在冬天確保皮膚健康美麗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