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 20:16:14coolanews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終生盛行率約一成需及早治療修補

〔記者林孟嫺南市報導〕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高霈馨指出,所謂創傷包括:地震、海嘯、火災等災害,或各項意外事故、犯罪事件遭受攻擊、凌虐、性侵等等,個案親身經歷或直接目擊死亡、嚴重身體傷害、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完整性的狀況,事件後一個月內出現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稱之為急性壓力疾患,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或超過一個月以上才出現症狀則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病人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或在夢境中反覆經驗創傷事件,並出現令其挫折、沮喪、恐慌、害怕的心理反應,生理也會伴隨出現心悸、盜汗、血壓上升、手抖、喘不過氣等症狀;病人會逃避去想起事件,逃避可能與事件相關的人、時、地、物。

  對事件重要細節的回憶有困難,情緒變得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疏離,拒絕參與重要活動,對未來悲觀,感覺不到幸福、快樂或愛;顯得暴躁易怒,衝動控制變差,易受驚嚇、無法專注、睡眠障礙等。

  據統計約六成男性及五成女性終其一生曾遭遇重大創傷事件,然而並非遭遇創傷便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般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終生盛行率約一成(八%)左右,但隨著創傷事件的性質、嚴重度、持續性的不同都會影響盛行率。

  多數病人會在創傷後一至三個月內陸續出現部分且程度不一的症狀,比如四成病人會有逃避、麻木;六成會有警覺性異常;九成以上甚至會反覆回憶或夢見創傷。三個月後隨著時間增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比率會逐步下降。

  另外,一些未在創傷後短期內未出現症狀的個案,如具壓抑性格,伴隨持續自責、內疚,或是後續遭遇其他重大壓力,也可能導致這些病人後來才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易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風險病人,包括:兒童時期曾遭遇創傷、人格疾患、欠缺家庭/社群支持系統、女性、最近尚有其他壓力生活事件、過去曾罹患其他情緒或精神疾患、藥酒毒癮者等等。

  發展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且病程呈現慢性化的病人,需要注意共病問題,包括;泛焦慮症、恐慌症、身體化症狀或重鬱症,行為及想法偏差或扭曲,人際關係及職業功能障礙,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對家庭、社會影響甚鉅。

  高霈馨醫師說,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抗憂鬱劑有其效果且病程慢性化者更為第一線治療,但需規則服用一至二週以上方能見其療效,必要時佐以情緒穩定劑,鎮靜安眠藥則短暫用於失眠患者。

  心理治療的方式及適用的範圍則相當廣泛,但是需依病人的人格特質、罹病時間、症狀嚴重度而有不同的方式。針對病程慢性化的病人,則建議考慮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甚或個別心理治療等療程。

  親友適時陪伴、耐心傾聽及真心關懷是相當及時也重要的一環,以溫和、不批判同理病人,傾聽其需求並給予適當協助,都能有效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後群的發展。但避免一再質問事件發生過程,或要求病人立刻堅強起來,尊重病人對表達情緒的自主權,否則恐將惡化症狀並破壞彼此關係。

  穩健而綿長的人際關係建立,將有助病人減輕症狀,避免共病及自殺風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儘管其病程慢性且治療需要相當時日,但若能及時在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治療下,相信將可早日改善及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