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維生素D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台南新樓醫院李淑涵營養師指出,維生素D在體內可經由代謝生成荷爾蒙進而參與人體各種機能表現,例如促進骨骼發育、增強先天免疫與抵抗力、調節基因表現及細胞機能、也可以預防多種癌症及慢性疾病產生。
李淑涵營養師說,一般來說,維生素D一共有五種型態,分別為維生素 D1、D2、D3、D4及D5,常被討論的形式為維生素D2和D3。維生素D2主要存在於無脊椎動物,真菌和植物在接受紫外線照射後產生;而維生素D3則可直接由人體皮膚合成,皮膚在足夠的陽光曝露後將7dehydrocholesterol轉換為前驅維生素D進而在形成維生素D3吸收,因此維生素D又稱為陽光維生素。
一般典型維生素D的缺乏症狀為各種骨骼畸形,在小兒常見為佝僂病,係因體內鈣磷代謝失常,使骨骼發育障礙或畸形的疾病,而成人維生素D缺乏則表現為骨軟化症。目前一些研究也提出維生素D和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黃斑性病變和自體免疫疾病等都有相關,在一流行病學研究中更指出每天多攝取二十五mg的維生素D能降低50%結腸癌機率及降低三十至五十%的卵巢及乳腺癌風險。另二00七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類似結果,血漿中高濃度二十五-OH.vitaminD者降低罹患乳腺風險達五十%。
目前主要測量血清中的二十五(OH)D3為判斷標準,此濃度可反映紫外線照射及飲食攝取後血清維生素D的含量,建議理想的血清二十五(OH)D3濃度為二十至五十ng/mL,其缺乏嚴重程度可依濃度區分為四種程度:一、低於 二十至四十ng/mL為不足;二、十至二十ng/mL表輕度缺乏;三、五至十ng/mL中度缺乏;四、<五ng/mL表嚴重缺乏。維生素D的需求則因不同地域性而有所差別,其次,生活習慣、氣候、季節、空氣污染、膚色、防曬乳液衣物及宗教信仰等都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部分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因缺乏日曬機會也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最適合吸收維生素D的紫外線波長為UVB二九0至三二nm,研究建議只要每天接受日曬曝露約十至十五分鐘,就足夠一天的維生素D所需量,
而台灣地區日照充足也是一般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然而大多食物維生素D含量皆不高,以動物性食品為例,其中肉類、海水魚類及蛋、奶類等含量較為豐富,而植物性食品的含量則普遍較低;通常在一些強化食品和補充劑中也普遍存在維生素D2及D3,又以維生素D3的活性較強,大約是D2的三倍。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攝取過量當然也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及不適症狀,如噁心、嘔吐、便秘,而長期過量更可能導致心、肺、腎等組織鈣化與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