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2 21:06:24coolanews

淺談蕁麻疹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蕁麻疹,台語俗稱「起清膜」,發作時可以看到皮膚上出現像是蚊子叮咬後膨起的疹塊,而後疹塊逐漸增多相互融合,伴有熱癢感,這是由於肥大細胞釋放抗組織胺,造成淺層真皮的血管擴張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若在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則可見血管性水腫,病人可能出現唇腫、目腫或手掌腫,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喉頭水腫,造成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王瑜婷舉案例說明指出,一名四十歲的楊先生,近一個月只要從外頭進入冷氣房、或者溫差大的狀況下就會開始在面部、唇部、足部、背部發作底色紅的膨疹,維持三小時並伴有發癢的感覺。另名二十九歲的洪小姐,這半年來每二至三天,只要在較熱的環境就容易周身發作膨疹,十分的癢,而褲帶、內衣肩帶、襪子鬆緊帶等皮膚受壓的部分亦容易出現紅色膨疹,嚴重時甚至眼腫、唇腫..以上這些問題都叫「蕁麻疹」。

  王瑜婷醫師說,若以發作時間來劃分,可分為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六周內持續反覆發作者為急性蕁麻疹,多因藥物、食物、感染或其他因子引起過敏性的反應;反覆發作超過六周者屬慢性蕁麻疹,約有七成病人原因不明,而約有四成五的慢性蕁麻疹病人發作原因可能與自體免疫相關。

  而根據台灣研究顯示,近年來,有七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病人大多有長期的心理壓力,並有失眠問題,導致惡性循環。蕁麻疹沒有感染性,可發生在所有年齡層,在台灣的盛行率約二十%,其中又以女性的好發率為男性的二至三倍。一般來說,蕁麻疹發作的維持時間從三十分鐘到三十六小時不等,而急性蕁麻疹發作大多不超過二小時便會自行消退。

  王瑜婷醫師說,中醫亦可進行辯證施治兼顧症狀控制與體質調理。從誘發原因來看,蕁麻疹可分為以下兩類:一、物理性蕁麻疹:一、機械性刺激引起,包括皮膚劃痕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血管水腫。二、溫度刺激引起,包括冷蕁麻疹、熱與壓力引起的膽鹼型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及腎上腺型蕁麻疹。

  三、日光性蕁麻疹:多在陽光下或人工光源曝曬後發生,有時會伴隨頭痛、嗜睡、噁心或喘等其他症狀。四、水因性蕁麻疹:皮膚接觸水後可能會出現膚癢的狀況或蕁麻疹。二、免疫性蕁麻疹:一、由免疫球蛋白IgE引起,包括食物(如核桃、巧克力、菇、筍、帶殼海鮮、於、高蛋白食物、食品添加劑等)、藥物(如抗生素、非類固醇類的鎮痛解熱劑、阿斯匹林、鎮定劑、利尿劑、或其他非處方藥等)、感染(如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二、由補體免疫引起:輸血。

  治療上,目前西醫臨床第一線用藥為抗組織胺;第二線除了加重抗組織胺的劑量外,有必要時使用類固醇,但重點仍在於找出原因,去除原因才是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