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2 21:01:15coolanews

「新式兩階段切肝手術」是雙側廣泛性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之手術新策略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肝臟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位置,十四至二十%病患,於診斷大腸直腸癌時同時就合併肝轉移,而約三分之一病患之後才轉移至肝臟,對於這類病患若僅給予最佳化學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僅達十至十一%,然而對於僅局限於肝臟轉移病患,進行病灶切除則可將存活率提高至二十四至五十八%,而「新式兩階段切肝手術」是雙側廣泛性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之手術新策略。

成大醫院外科部醫師周宗慶指出,大腸直腸癌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百萬新診斷的個案,同時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此疾病。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國人大腸癌發生率更是居全球之冠,平均每三十五點一分鐘就會增加一名新病例,也是目前國內癌症發生率榜首,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與肝癌位居第三位。

 大腸直腸癌共分為四期。第一期僅侷限在黏膜或肌肉層,第二期穿則出肌肉層,但無淋巴轉移,第三期已轉移至淋巴腺,第四期則已轉移至其他器官,根據成大醫院二00五至二0一一年期間統計共一九九0病患資料,其五年存活率分別為八十五%、七十六%、六十五%與十二%。

 因此針對不能作切肝手術的患者,目前治療趨勢是先用傳統化學治療加上標靶治療,使腫瘤縮小後,增加肝病灶切除機會,目前每年在成大醫院就有五十名左右接受大腸癌轉移肝切除手術,其中更不乏多次手術之病患。

 周宗慶醫師說,十幾年前認為須符合轉移數量小於四顆、無肝外轉移與清除邊界大於一公分等條件,否則對病患延長生命並無幫助,但近年越來越多醫學研究指出,即便轉移數量很多,若能手術清除乾淨,對病人存活有絕對的幫助,但前提是必須保留足夠的剩餘肝體積與功能,否則病人即使手術成功清除肝臟轉移病灶,最後卻死於術後「肝衰竭」。 

 因此針對雙側廣泛性大腸直腸癌肝轉移這類病患,在接受完術前多次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後,若面臨術前評估剩餘肝體積與功能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能安全接受大量肝切除手術,正是肝臟外科醫師這幾年努力研究的課題。

過去手術策略包括術前門靜脈栓塞或傳統兩階段切肝,缺點是剩餘肝臟體積增生緩慢(需四到六週)且餘肝不足。二0一二年德國醫生Schnitzbauer在外科年鑑雜誌發表新式兩階段切肝手術(ALPPS)應用於原發肝癌與各種轉移性肝腫瘤,於第一階段手術中加入(活體)肝臟移植技巧,對原位肝臟分割,發現病患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後均能有效且快速讓剩餘肝臟體積增生,在經過平均九天後接受並完成第二階段手術。

 成大醫院自二0一三年七月起,將此新式兩階段切肝手術策略,應用於術前評估剩餘肝體積與功能不足之病患,迄今總共順利完成十三例大腸癌肝轉移個案,無病患因術後肝衰竭而死亡。但因目前追蹤時間不夠久,其長期存活效益仍有待觀察與分析,但總體而言,這種手術新策略提供了廣泛性肝轉移病患切除病灶的最後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