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生,「龍」來做十六歲!
【記者林孟翰/南市報導】「七娘媽生,做十六歲」是傳統府城家庭與社會的集體記憶,也是台南市登錄之市定民俗,昨天適逢農曆七夕,為推廣這項市定民俗,賦予傳統創新意義,台南市文資處循例邀請兩戶示範家庭進行在家做十六歲儀式,以傳統古禮酬謝祭拜七娘媽,並由外婆提供給外孫成年禮物,呈現早期府城做十六歲傳統禮俗。
昨天下午在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及本地各大廟宇也都有舉行集體做十六歲儀式,讓適逢生肖屬龍的青少年感受成長伴之而來的責任,體驗成年的喜悅與祝福。
傳說七娘媽為保護幼兒的神明,幼兒在十六歲之前要受其保護,因此若家中有孩子屆滿十六歲時,便於農曆七月七日,即七娘媽生日這一天於家中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與七娘媽亭等祭品,舉辦酬謝祭拜科儀,感謝七娘媽保護小孩平安長大。同時,外祖母也會準備給外孫的成年禮物,以木盒裝盛,由鼓吹隊伍引導一路扛到青少年家裡,以表達對外孫長大成人的祝賀,祭拜禮過後舉行「出鳥母宮」(即由父母擎起七娘媽亭讓子女俯身穿越)儀式,象徵青少年已成長且能獨當一面,最後將七娘媽亭火化為七娘媽增添樓亭,並分贈粿品紅龜給親朋好友與左鄰右舍分享喜悅。
台南市文資處推廣在家做十六歲,今年已邁入第四年,鼓勵現代家庭在家中按傳統科儀做十六歲,將此民俗回歸到家庭關係的傳統價值。今年兩戶示範家庭中,成年者恰好為一男一女,使今年的推廣活動別具性別平等的涵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的外祖母是高雄人,其原生家庭無做十六歲習俗,在得知台南此一民俗後,也沿襲此傳統儀式幫外孫慶賀成年。另一少女的母親則是新移民,在台南定居後也希望能依循在地傳統民俗為子女舉行成年禮,可見文化認同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強大力量。
台南市文資處表示,近年傳統民俗重獲重視,除示範家庭外,也有不少台南市民家庭承襲在家做十六歲之古禮,為子女慶賀成年,在傳統禮俗文化逐漸式微的現代社會中,相信此儀式不但能促進親子關係,更能使台南市傳統文化能繼續於現代生活中維持,延續可貴的無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