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7 20:20:32coolanews

微創骨盆骨折固定減少死亡率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骨盆骨折」通常來自高能量的撞擊,在台灣常見於車禍意外或高處墜落,由於造成骨盆骨折所需的能量通常較一般骨折高,因此伴隨的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因此有四分之一的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並有十至五十%不等死亡率,成大醫院骨科醫師吳柏廷指出,微創骨盆骨折固定術,可減少死亡率。

吳柏廷醫師指出,雖然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但文獻上報告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從十%~五十%不等,其中有七%的病人是直接死於骨盆骨折或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病人需要多科整合團隊,因為骨盆骨折常見於多重外傷的病人,據統計有六十三%骨盆骨折的病人同時有胸腔的傷害、四十%有腦部或腹部的出血、五十%合併其他四肢骨折、二十五%則合併有脊椎骨;除此之外,還必須立即處理骨盆骨折可能引起的骨盆腔內靜脈或動脈的大量出血。

因此,一個二十四小時待命且多科整合、全方位的外傷團隊是提高骨盆骨折病人存活率的重要關鍵。以成大醫院外傷團隊為例,在二0一四年醫治了五十八位骨盆骨折病人,其中四十九位病人已成功治療出院,四位因到院前無生命跡象或其他併發症死亡(死亡率約六點九%),其餘患者在初步治療及生命跡象穩定後,應病情需求或其他個人因素轉診至其他醫院後續治療。

吳柏廷醫師說,微創骨盆骨折治療手術已是目前骨折固定的趨勢。微創並非只是一味的追求傷口小,微創的目的在於力求減少對患處周遭組織的破壞,從而降低疼痛、減少出血、加快復原,並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加速骨痂生成及間接骨癒合。

然而骨盆處因骨頭位在深處或周邊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與血管,大大增加了骨折復位與固定的困難度和風險,因此治療方式從傳統的保守治療(臥床、牽引)、骨外固定到體內骨板、骨釘固定皆有。近年因骨材(內固定骨板)研發的進步和對骨盆解剖構造更進一步的了解,微創骨盆骨折固定手術的技術才得以漸趨成熟。

此一技術的成熟除了運用在完全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外,對於部分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人更是多了一種治療選擇。對於部分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病人,雖然保守治療是被建議的,但臥床休息的不便和骨折初期較為明顯的疼痛對患者和照顧者都是困擾,因此微創骨盆固定手術可提供年輕且需早日恢復行動能力的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此類患者在適當固定後,可允許立即使用助行器下床活動,且約在八至十二週後可允許不使用助行器完全負重行走。早期活動能力的恢復對於患者和家人都是一大福音。

吳柏廷醫師強調,高能量引起的骨盆骨折,除了需要一個二十四小時待命的外傷團隊外,更需要後續適當的治療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減少相關併發症和及早恢復活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