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20:24:23coolanews

「肌少症」是新興的老人隱藏殺手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骨骼肌是支持我們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減少,稱之為骨骼肌減少症或簡稱為「肌少症」,進而影響長者身體功能與獨自生活能力,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增加,甚至重病而死亡。
 成大醫院家醫部醫師吳至行指出,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台灣於二0一八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十四%,而進入高齡社會,在二0二六年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到達二十%,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即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老年人,因此老年健康議題的探討實刻不容緩。
  人體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減少,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與獨自生活能力,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增加,甚至重病而死亡。國內對骨骼肌減少症的研究相當不足,無法有效找出潛在的危險族群,再加上骨骼肌流失並不易查覺,容易延遲就醫而降低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因此如何早期篩檢出高危險群及避免肌少症的發生是迫切的老年化社會健康課題。
 吳至行醫師說,一九九八年Baumgartner學者最先提出,當骨骼肌肉量較年輕成人肌肉量低於二個標準差即判定為「肌少症」。成大醫院曾針對雲林縣斗六市與古坑鄉分層隨機抽樣一一九一位四十歲以上(平均年齡五十九點五正負十一點四歲)中老年人進行橫斷式調查。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A)測量骨骼肌量,肌少症盛行率於全體、男性、女性分別為三%、四點六%、一點八%;若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來看,骨骼肌減少症之盛行率於全體、男性、女性分別為五點三%、八點六%、一點五%。骨骼肌減少症前期於全體、男性、女性分別為十九%、二十七點九%、十二點二%;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來看,骨骼肌減少症前期之盛行率在全體、男性、女性分別為二十九點七、四十一點一%、十六點七%。經由邏輯斯複迴歸分析發現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和體脂率為骨骼肌減少症和骨骼肌減少症前期的獨立危險因子。
  二0一0年加入肌力與肌能的概念重新定義少肌症,於二0一二年八月於高雄市田寮區以全鄉篩檢的方式共收錄女性二六三位、男性二八六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為研究對象,回覆率約為四十九點三%,每位研究對象皆需接受身體測量並以生物電阻抗分析儀分析全身電阻,再以Jansson公式計算出全身骨骼肌量。以握力代表肌力(男性<三十公斤或女性<二十公斤),以走路速度(>0點八公尺/秒)代表肌能,當符合肌少症肌量減少並有肌力下降或身體功能表現變差時,則判定為肌少症(其中肌力以慣用手之握力為標準,身體功能表現以行走速度為標準)。整體肌少症前期盛行率為十八點三%,肌少症盛行率則為七點一%,嚴重肌少症為五點六%,以邏輯斯迴歸分析發現的影響肌少症的獨立危險因子為老年、女性、腰圍高與身體質量指數低、營養較差或有高血壓,未在工作等。
  吳至行醫師呼籲民眾,年關將近,當圍爐時若能對長者進行幾項簡易的篩檢,也算是對長者關懷與孝心,如發現肌量:太瘦:BMI<二十三;太胖:BMI>三十公斤/公尺2;肌力:握力男性<三十公斤,女性<二十公斤(讓長輩用力握緊測試者的手);肌能:行走速度小於等於0點八公尺/秒(陪著長輩走走路),以上任何兩項異常可能就是肌少症,請帶長者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