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8 21:39:50coolanews
骨折術後肢體腫脹、疼痛及活動障礙中醫可加速復原預防後遺症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骨折」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骨折後導致的肢體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在施行手術復位治療後,如何減輕患處腫脹、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關節黏連後遺症,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工作效率是目前醫學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之一,而中醫可提供完整療法可加速復原預防後遺症。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任東輝指出,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很多,整個過程受內分泌激素、生物化學及物理因子的調控,和微量元素(鐵、錳、鋅等)的影響。根據歷代文獻記載,中國對骨科疾病早有極深的認識,中醫認為跌打損傷導致肢體骨折,傷後必有積瘀,血瘀氣阻,血脈凝澀,經絡壅滯,經氣運行不暢,經氣不通則痛,由此可知,骨折及骨折術後均因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導致經絡受阻,氣血不通,才有肢體瘀、腫、痛,因此治療上應活血祛瘀,行氣通絡,使瘀祛新生,氣行絡通,則瘀、腫、痛可除,骨折可續。
骨折的病理病機是骨斷筋傷、氣滯血瘀。依據骨折後筋骨損傷的情形,中醫一般把骨折分為早、中、後三個時期。一、早期:受傷後一至二週內,臨床表現為患處發熱腫脹、疼痛、青紫,活動受限,其病機以氣滯血瘀為主,可用理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法。常用活血化瘀中藥有延胡索、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茯苓、車前子等,可改善骨折斷端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腫的吸收,使腫脹早日消退,兼可化瘀止痛。
二、中期:受傷後三至六週內,臨床表現為患處發熱腫脹漸退,筋骨開始接續,瘀血散而未盡,氣血尚未調和,治療一方面要繼續活血理氣,使氣血通暢,另一方面要舒筋活絡、通利經脈。常用續筋接骨中藥有骨碎補、補骨脂、自然銅、續斷、杜仲等,可提高骨折部位鈣質沉積,提高骨痂質量,有利於骨質修復。
三、後期:受傷後七週以上,臨床表現為患處腫脹已退,筋骨已接續但還未堅固,氣血耗損,患側酸痛,活動乏力,關節不靈活,此時要益氣活血,強筋壯骨。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耆、當歸、熟地、桂枝、桑枝、牛膝等,加速肢體恢復運動功能。
中醫治療骨折外傷,除了內服中藥之外,在骨折早期可以外敷金黃散清熱消腫止痛。據文獻記載平均使用約四至五日,即可消除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腫脹疼痛感。在骨折中、後期則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首先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針上灸)或電針,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預防肌肉萎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