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21:43:45coolanews

老人憂鬱症還是失智症需要確診對症下藥才會有效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老年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診斷有失智症、憂鬱症,分佔盛行率的一、二名,兩者核心症狀雖不同,但早期發病時頗難區分,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顏嘉男醫師指出,如能確診出失智症,及時用入醫療,實有助於延緩失智症之惡化,提高生活品質。
 顏嘉男醫師表示,台灣二00七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十%,預估二0一七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十七%,使台灣成為老齡社會;老齡社會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即是「老年精神疾病」。
 而老年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診斷有3D:Dementia(失智症)、Depression(憂鬱症)及Delirium(譫妄)。失智症主要症狀是認知功能下降及記憶力減退,而憂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憂鬱低落,兩者核心症狀雖然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似的症狀表現,易使家屬及臨床工作人員感到困惑,如表情平板、喜樂不能、注意及記憶力不佳、退縮、睡眠障礙及食慾不佳(失智症患者有時是因為吞嚥功能障礙所致)等。
  顏嘉男醫師指出,老人失智症及憂鬱症的關係處於一種錯綜複雜的狀態,依據疾病發生的時序性可以分成三種狀況來討論:第一是憂鬱症發生在失智症之前,即病人先出現憂鬱症狀,後來慢慢轉變成失智症,原因可能是因為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活性下降,逐漸造成腦部神經細胞破壞,或是血管性憂鬱症,造成缺血性白質病變,逐漸形成認知功能障礙;第二種是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憂鬱症狀出現時,病患可能處於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狀態(MCI),之後逐漸演變成失智症。
  第三種是伴隨失智症出現的憂鬱症,這是在明確診斷失智症之後所發生的憂鬱症,是因為神經細胞退化的過程破壞了情緒調節中樞所致,失智症分類中,分佔前兩名的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失智症,共病憂鬱症的比率均達四至五成左右。
  顏嘉男醫師舉個案說明指出,六十九歲女患者,大學畢業,二00五年因情緒低落、焦慮及睡眠障礙開始至精神科求診,診斷為輕鬱症;惟個案家中經濟狀況良好,先生為大學教授,兒女皆在國外工作求學,無明顯壓力問題,過去亦無憂鬱症病史。但二00七年憂鬱症狀變嚴重,亦出現記憶力及注意力不佳、負性思考、自殺意念及精神活動遲滯,因此至醫院住院,診斷為重鬱症;二00九年憂鬱症狀已顯著改善,但記憶力及注意力不佳持續存在,日常生活功能皆可自理,但已經無法協助照顧婆婆,經施以知功能檢查,MMSE為二十五分,雖未達失智程度,患者屬於MCI(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而後認知功能持緩退化,一年後確診為失智症,腦部影像學檢查(MRI)顯示輕度大腦皮質萎縮,個人衛生還可自理,生活已需他人協助。患者診斷並非罹患憂鬱症,而是失智症。
  顏嘉男醫師強調,釐清老年失智及老年憂鬱的關係及清楚鑑別診斷,進而提供病患適當醫療照顧,是臨床人員要努力的方向,及早介入治療延後患者失智惡化、提高生活品質,是醫師頗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