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9 20:16:23coolanews
老人衰弱症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黃基彰指出,「老人衰弱症」對老年族群的生理、心理及社交經濟影響是很大的,臨床醫師及老年患者對於這樣的議題,應有一定的認知,尤其在面臨相關症狀,能去做完整評估與分析,如此一來,才能在老人衰弱症的黃金治療時間去,及時介入治療,減少老人家太早邁入失能狀態或死亡。
黃基彰醫師說,「老人衰弱症(frailty)」,在近幾年已成為老年醫學的熱門研究議題,在過去許多學者,都曾試著用不同的定義去解釋,包含活動力、肌力、營養、認知、身體活動力、共病等等;但二000年以後,由五項臨床表徵重新界定老人衰弱症,並將其與共病或失能作區別,該研究結果獲得廣大的迴響。
這五項老人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疲憊感、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及低身體活動量,用以偵測患有衰弱症的老人;以上五項指標中,符合三項以上者歸為「衰弱組」;符合一至二項者歸為「衰弱前期組」;符合0項者則歸為「非衰弱組」。
黃基彰醫師表示,老年衰弱症目前被視為是老年症後群(geriatric.syndrome)的一環,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造成身體恢復及儲備能力降低、抵抗外在壓力或內生性疾病能力下降,以及維持體內衡定能力變差等,進而出現臨床功能表徵及不良健康結果的呈現。
在臨床上,常常可以觀察到這些患者有活動力降低、體重減輕、疲倦、食慾下降、肌肉減少、骨質流失、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有時也甚至出現認知功能的退步。
這種衰弱現象不一定是疾病引起,許多內在因子(如生理、心理及慢性疾病)和外在因子(社會、經濟環境)都會彼此產生影響而導致老年衰弱症。然而,在過去的研究發現,一旦患者出現了衰弱症,在臨床上會較難回復到之前的健康狀況,只有在衰弱症前期是比較有機會回復健康的。因此,故若可以及早偵測出有這類變化的老人,給予適當介入並修正或治療其危險因子,可阻止後續疾病或失能狀況。
在衰弱症處理方面,要先針對所有潛在可治療的次發性病因,例如心衰竭、糖尿病變、慢性肺病變、貧血、甲狀腺病變(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癌症、感染症、腸胃道或肝膽疾病等先評估處理。其次評估個案在臨床用藥上,是否有藥物的多重交互影響或是副作用等造成的虛弱無力。
黃基彰醫師指出,在治療上,適當的營養補充及運動是被公認最有效的介入,適當的運動(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和抗阻力運動)可以幫助年長者維持步態平穩,保持肌力並維持骨質密度,減少跌倒所帶來的失能。營養部分則要根據年長著日常活動情形及是否有慢性疾病給與調整。至於其它物質的補充包含睪固酮、生長激素、維他命D等等,則是要視情況而定,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好處。
黃基彰醫師強調,如果民眾發現患者有老人衰弱臨床表徵,請立即就醫,讓醫師做「老年周全性評估」,以期及早介入治療,延長老人生理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下一篇:醫學院成杏琴韻初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