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8 21:04:51coolanews
下肢易冷麻酸痛、傷口難癒可能罹患嚴重動脈阻塞恐會截肢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怡芝指出,下肢動脈阻塞疾病之第一個徵候,經常只是輕微的間歇性跛行,其病因是下肢動脈粥狀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
輕者患者下肢會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重者可致腳趾頭及足部發生潰瘍甚至壞死之現象。一般民眾常因對此疾病不熟悉,拖到足部有傷口,無法處理甚至壞死而延誤就醫,導致需要截肢的不幸事件發生。
陳怡芝醫師說,糖尿病病人常因足部感覺神經病變, 對於痛覺非常遲鈍,導致足部有傷口而不自知,進而演變成危急性下肢缺血。而「感染」是糖尿病病足最主要截肢的原因!但感染控制及傷口癒合的過程,是需要足夠的血流供應才行,如果有下肢動脈阻塞疾病,更會造成傷口難以癒合,甚至壞死而要截肢。
陳怡芝醫師舉病例指出,一名八十一歲男性,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一天抽一包煙已數十年,有天在剪趾甲時,導致右腳第二腳趾頭受傷,而後傷口癒合不良已三個月,其間已看過數家外科診所但不見好轉,經台南市立醫院就醫診斷,係下肢動脈阻塞造成血流不通,經手術處理打通血管後,傷口好轉癒合。
另名八十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腎臟病等病史,因走路時踢到磚塊而受傷,一開始以為只是蜂窩性組織炎,惟經就醫診斷,係下肢動脈阻塞造成血流不通,經手術處理打通血管後,傷口好轉。
陳怡芝醫師指出,此病好發的族群為老年人或是有抽菸習慣的民眾以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其中又以糖尿病患者為最大宗,洗腎患者血管易鈣化也常患此症;除了藥物、運動訓練及危險因子的矯正外,還可經皮血管氣球成型術治療。
不過,心臟外科醫師吳依璇補充指出,若經內科皮血管氣球成型術無法治療的病人,則可考慮進行傳統血管繞道手術治療,以期改善下肢血液循環與病患的生活品質;可是最根本的方式,還是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如戒菸等,否則手術後依然會有再次阻塞的可能,甚至發生最不好的感染問題,讓手術治療自費,這些都是民眾要考量的。
吳依璇醫師希望有高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作檢查追縱,在相關血管病變「初期」就接受治療,不要等發生下肢動脈阻塞病狀出現,才就醫治療,這都是屬於病程「未期」,治療過程繁複,效果也較不佳,對患者而言,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