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3 21:58:50coolanews
台南風神廟相傳是全台唯一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風神廟」位在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一四三巷內,在「西羅殿」對面,廟宇創建於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原有屋二進,前進為官廳,凡從鹿耳門登陸,或駕小艇赴鹿耳門,或配船往廈門的文武官員,都在這裡候船迎送,後進主祀「風神」,即風之神,是航海者的保護神,祈求航海平安。
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建風神廟起初是為了祈求神明保佑台灣與廈門之間的船隻往來平安、一路順風,故請求朝廷建祀;清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由台灣道鄂善奏請建廟,祈求護佑台海往來船隻安全。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蔣元樞大修風神廟,並在廟前建接官亭。當時,出了大西門就是格局宏偉的風神廟,位居往來台、廈的要津;其本身性質是台灣罕見,被譽為清代八大廟宇之一。
相傳風神持有一隻蘊藏大風的寶貝葫蘆,氣一出口,即可成風;因風神可自由控制風勢的強弱,古代漁家都虔誠奉祀。另自一說,則稱風神是擁有興風能力的箕星,箕星適時送風,有功於人,因此人們誠心崇拜。
「風神廟」列為三級古蹟,廟宇外觀十分古舊,屋頂上沒有任何雕刻和圖案,廟前有拜亭,廟內擺設相當古樸,建築坐北朝南,日據時期,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加上巷道取代河港,風神廟的地位不復當年。風竟廟坐北朝南,目前僅存拜亭、兩廂和正殿,格局不大,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民國十三年所重建,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
廟內神像為府城寺廟神像藝術所罕見,風神高居殿堂之上,雍容華貴。陪侍的水神和火神,一青一紅,造型特別。配祀的「雷公」,鳥嘴鳥爪、手執斧鑿、腳踏皮鼓;「電母」雙手持明鏡。廟前立有兩個石亭,造型相同,但西邊為新作。
據了解,風神廟的「接官亭」的由來是因台灣與中國有寬闊的台灣海峽遙隔,來往交通不便,任職官員發派台灣各地,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再轉海運,經過洶湧波濤到達鹿耳門。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接官亭,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清康熙年間,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今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附近。台江淤塞,海退成陸以後,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鎮渡頭」(今民權路三段)。
現存的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造型精美,格局高大為台南市之冠。接官亭雖為石製,但細部上仍表現木構特色,中央橫楣上之雙瓣浮雕,次間之仙鶴、鳳凰、麒麟等圖騰也有古意。四柱前後也有矮石強化結構,並刻上龍花卉圖案。石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以花崗岩所建,前額題「鯤(左魚右昆)維永奠」,背面額題「鰲柱擎天」,柱上雕飾華麗。
風神廟雖非金碧輝煌的廟宇建築,但管理良善,香火頗盛,神像文物極富藝術價值,相傳是全台灣唯一的風神廟,民眾有機會不妨前往,體驗一下廟宇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