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3 20:43:22coolanews

潛伏性結核之預防性治療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結核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與結核病人接觸即有被傳染的可能,如果確定與結核病人接觸過,則須做檢查,以確定是否受到結核菌感染與發生結核病,衛生署胸腔病院胸腔病科簡順添醫師指出,目前只有在確定有接觸活動性結核病人的情形下,才建議施行潛伏性結核的檢查與治療。
  感染結核病,通常與接觸的時間長短有關,接觸時間越長,則被感染的機會越高,如搭大眾交通工具與結核病人同處一個空間;另一則是與接觸的病人傳染力的強弱有關,如果該病人有咳嗽,則被傳染的機會增加。台灣目前結核病人仍多,出外搭公車、用餐、搭飛機,均有可能接觸到結核病人,但如果病人沒有咳嗽,則其傳染性並不致太高,民眾不須太過驚恐。
  簡順添醫師表示,如果碰上咳嗽的病人,最好戴上外科口罩,以保護自己。如果確定與結核病人接觸過,則須做檢查以確定是否受到結核菌感染與發生結核病,通常最明確的接觸是家庭中的接觸,接觸的時間最長;其次為工作或學校的接觸;再者為在醫院或搭飛機的短暫接觸等。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只有在有要做預防性治療的情形下,才建議做潛伏性結核的檢驗,否則只是徒增困擾。
  目前診斷是否得到潛伏性結核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另一種是丙型免疫球蛋白檢查(IGRA)。其中任何一種陽性,均會被認為有被結核菌感染。但被感染不見得會發展成結核病,如確定結核接觸史,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為陽性者,終其一生發展成結核病的機會有十%;前兩年發病機會有五%。抵抗力或免疫力差者,其機會更高:如小孩、老人、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及腎功能不全者。但如接受預防性治療,則僅有一%的人日後會發病。疾管局目前建議小於十三歲以下的接觸者,確定有被結核菌感染者,須接受九個月的INH預防性治療,並計畫推展至全部年齡層之民眾。
  建議十三歲以下小孩接受潛伏性結核治療的原因有:一、小孩子發病率高;二、小朋友在大人的監督下,容易完成九個月的治療;三、年紀越小,越有可能得到結核性腦膜炎,死亡率高且後遺症嚴重;四、小孩子服藥的副作用少;一般父母最擔心副作用,一般說來,INH預防性治療最怕的是肝炎,但在小孩子則非常少見,其他對於腎臟幾乎沒有甚麼影響。
  但如果未做潛伏性結核治療,有可能發病而不知,造成進一步傳染和肺部傷害;如果發病須接受多種藥物治療,其副作用相較之下較大;潛伏性結核為無傳染性,治療期間可正常工作上課,如果發展結核病,則須至少隔離兩星期,有傳染性,常造成學業、工作和社交上的困擾;如忘定期追蹤會造成嚴重疾病而不自知。 
  簡順添醫師說,大於十三歲以上的潛伏性結核患者,疾管局也建議治療。大人產生肝炎機會高,尤其是本身有肝疾患者,如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年紀越大,產生肝炎機會越高,危險性相對升高,治療時須隨時注意肝功能變化,確保用藥安全。
  簡順添醫師強調,一般人認為結核病是發病再治療,但何時發病並無法掌控,發病後治療相對較為複雜,服用藥物較多,副作用也較大,如果早期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在嚴密監控副作用的情形下,對於個人、親友和社會,應是一種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