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22:08:17coolanews

降低動物飼料轉換率免疫技術成效驚人石斑魚大一倍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石斑魚養殖技術大突破!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研究所所長陳宗嶽帶領的水產研究團隊,用生物免疫技術,降低「飼料轉換率」,讓肌肉與脂肪倍增,可讓石斑魚快速成長,平均縮短生長期約三個月,節省養殖成本,這項天然「歐羅肥」的創新技術,榮獲第八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成大校長黃煌煇表示,二十一世紀面臨的問題是,糧食短缺,尤其食物蛋白質的問題,陳宗嶽教授的研究可協助達成國家石斑養殖倍增目標,亦可解決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有助於環境的永續經營。
  成大技轉中心主任陳顯禎說,陳宗嶽教授「降低動物飼料轉換率之免疫技術」技術,可應用在水畜產養殖業,具有龐大的商機,經主動出擊推廣媒合,已經技轉給伸峰科技、全興國際水產、大成長城集團之全能營養公司等三家企業,而且非專屬技轉,技轉金總約一五五0萬元,成為國內農業生技技轉案件中少見高額技轉案例。
  一般來說,魚體身上通常會因應環境而產生抑制生長的蛋白,陳宗嶽教授研究團隊研發成功的「降低動物飼料轉換率之免疫技術」,是一種自體免疫技術,是將一段魚體自身的胺基酸片段製成疫苗,仿效其它外來物質侵襲活體,刺激免 疫反應的發生,使免疫細胞表現大量的專一性抗體,並與活體內抑制肌肉生長的蛋白結合,使抑制肌肉生長的蛋白喪失生理功能,進而加快生長速率。
  陳宗嶽教授說,這就是「負負得正」的理論,就像比利時藍牛帶有天然的基因突變,牠身上肌肉生長抑制素完全失去作用,於是肌肉生長不受限制,快速生長,成為人類喜歡養殖的品種及食用牛排最佳來源。
  陳宗嶽教授強調動物之免疫條件天生就存在,只是加以運用,因為藉用動物種自身免疫機制調節基因表現改變,是非常天然的條件,並不是一般基因轉殖,或是施打生長素,因此對人體無害。尤其是此免疫技術製成為飼料添加劑,在平日的餵食中,就可以改變生長條件,不須經過長期基因改良,方式相當簡單方便。
  陳宗嶽教授說石斑魚場,從卵孵化養到可以上市約六百公克的成魚,一般來說約十四個月,包括飼料和水電費,成本是每尾四十元,使用免疫技術後,每尾成本可降低十元,生長期也縮短為十一個月;若以一甲地飼養二萬尾石斑魚,每批石斑魚就可以增加新台幣二十萬元的淨利。另外,也多了三個月的空池期,可以做為休養期,預防飼養批次密度過高,造成疾病問題。
  陳宗嶽教授研究團隊目前已進行田間實驗,一池是使用免疫技術飼養、一池則是利用一般傳統方式飼養,養殖十二周後發現:使用免疫技術的石斑魚已經成長至約二十五點二公分,重量二七四公克,而用一般傳統方式飼養的石斑魚,只有二十四點九公分,重量二五二公克,兩者數據差距會隨著時間極速擴大。
  此一免疫技術也可運用到畜產業,初步實驗可降低約十五%的飼料轉換率(運用在豬飼料中)。陳宗嶽教授說,動物的飼料轉換率以牛最高,吃下約八公斤的飼料才能長出一公斤的肉,羊的轉換率是六公斤,豬的轉換率略低三點五到四公斤,而使用此一免疫技術,可以發現只要不到三公斤的料就可以長出一公斤的豬肉。
  陳宗嶽教授強調,以全球的每年生產超過十億頭豬,假若能使用他研發的免疫技術,除增進生長、降低養殖成本,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最重要是減少的玉米損耗達一點七億噸以上,約可供五點七億的人食用一年,無疑也可解決了人類糧食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