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6 18:27:26coolanews

「閱讀台灣民俗講座」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台南市立圖書館舉辦一系列「閱讀台灣民俗講座」,昨天上午邀請曾榮獲府城文學獎及南瀛文學獎,現任台南一中教師陳正雄,主講「台南俗語與文化」,現場座無虛席,可見陳老師演講魅力,與民眾對於台南俗語與文化的興味盎然。
  講座先從「踏話頭」開始,說明俗語與諺語內容來源的大同小異,並講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重要性,例如「番仔火、番仔油」,指得是早期時代使用的火柴與油的買賣,不像現在隨時都買得到打火機或者是一整瓶的各種油類,反映的當時的生活,不過在社會變遷與語言的鮮少使用下,文化也會漸漸消失。
  昨天講題內容均以台語文書寫,透過國台語穿插的講解,讓俗語變得淺顯易懂,既保留台語原汁原味的藝術之美,也讓參與人員充分了解台南俗語與文化的意涵。雖然各地俗語會因環境與人員認知的不同而有解釋上的差異,但有些俗語典故也有積非成是的誤用,例如:「提籃仔,假燒金」,原意指的是「討契兄」,而非現在誤用為代表虛情假意的意思。虛情假意應使用「六月刈菜假有心」或「菜籃提水分恁(上任下心)飲」才是。
  本次講座中講述大台南各地的俗語,反映台南的地勢東高西低,及神明的地位:「上帝廟的埁(左土右岑)墘(左土右乾),水仙宮的簾簷」;也有反映早期歷史事件:「三日拍到府,一暝溜到厝」,指得是鴨母王朱一貴的起義事件;另外「行仔行,行到王宮港;食肉粽」此句俗語,則反映早期生活的飲食習慣,通常吃肉粽會配味噌湯,吃米糕會配四神湯,吃碗粿配羹。在陳正雄老師的引領之下,參與人員對於台南在地俗語與文化,多有收穫與啟發,對於台語俗語與文化也會更加理解與認同。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