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4 21:26:33coolanews

皮膚變化莫輕忽小心鱗狀上皮細胞癌找上身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身上皮膚有不正常變化千萬別放著不管!一名八十七歲女性,三年前耳殼上皮膚漸漸變粗變厚但沒有太在意,沒想到越長越厲害,成大醫院作病理切片化驗,發現竟是鱗狀上皮細胞癌上身。
  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楊朝鈞指出,考量腫瘤體積太大及病人年紀,選擇放射線治療,經過放射腫療科兩個月的治療,不但保留了正常的外觀,也使腫瘤得到控制。
  楊朝鈞醫師表示,「鱗狀上皮細胞癌」是皮膚癌的一種,為表皮鱗狀細胞分化異常之病變,常呈紅色的丘疹斑塊或結節,具角化能力並於病灶表面形成痂皮為其特殊表癥,約佔全國皮膚癌的四分之一,年齡上以中老年人居多。雖然轉移性較低,但如果持續不理,這種皮膚癌會慢慢侵入到皮下組織及神經血管,恐怕會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危及生命。
  這名八十七歲婦女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範圍較大,且發生在手術難度較高的區域,因耳殼內有軟骨,手術需要將軟骨切除或刮除以及皮膚移植,術後需長時間重建及復原,而放射治療雖需要較多次治療,但較能保留正常外觀,故予以放射線治療。
  皮膚鱗狀上皮細胞癌常發生於曝曬部位(與長期紫外線的傷害有關),也會發生於慢性的潰瘍傷口,至於人類乳突病毒所造成的則以泌尿生殖器居多;工作上常須接觸到化學物質的人,還有接受過長期放射線照射的部位都是危險的因子。另外也常起自既存的病灶,如日光性角化。
  楊朝鈞醫師提醒民眾,平日應常常檢查臉部、手背及前臂,有無不正常的皮膚變化或腫塊;長期日曬者如農夫,工人等,更要主動觀察自己的曝曬部位,傷口超過一個月無法癒合也要警覺。
  楊朝鈞醫師強調,有特殊病史的人,如曾接受過長期放射線照射的病人,在照射部位出現皮膚癌的機會較高。像喝含砷地下水的居民,如烏腳病流行地區,在慢性砷中毒後,約十至二十年後皮膚會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以上高危險群民眾都應特別注意,一旦有任何皮膚異常的變化,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專業協助。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