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18:25:02coolanews

壓力下常見之口腔症狀



牙齦治療前後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人在持續壓力下,常會發生多種口腔症狀,較常見的是急性牙周炎、急性牙冠周圍炎、顳顎關節障礙,台南市立醫院牙醫師蔡佳峰指出,牙周病對牙齒健康傷害最大,民眾如果口腔不適,請立即就醫檢查。
  蔡佳峰牙醫師說,什麼是「牙周病」?牙周病的警訊有: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牙齦萎縮、觸壓牙齦時牙齒與牙齦間有膿流出、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咬合時,牙齒會因牙周病而產生對咬異位、部分假牙會因牙周病而難以裝戴及持續性口臭。在牙齒健康者,其牙齦呈健康的粉紅色,牙齦邊緣與牙齒緊貼,刷牙時牙齦不會流血。而「牙齦炎」症狀是刷牙或牙周探針檢查輕觸時,容易流血,牙齦發炎,而且接觸時會敏感,並有口臭或不良氣味。
  蔡佳峰牙醫師表示,早期牙周炎會有牙齦流血、腫脹及發炎更明顯口臭或不良氣味,X光檢查可見輕微的水平性骨缺損,有一處或多處的牙周囊袋,可達三至四MM;中度牙周炎:口臭或不良氣味,可能產生牙苞或牙周囊腫,X光檢查可見水平或垂直性骨缺損,牙齒的牙周囊袋,可達四至六MM,牙齦開始萎縮,使得牙齒看起來變長,牙齒可能開始移動,出現縫隙;重度牙周炎:口臭或不良氣味更明顯,牙根可能曝露,對冷熱敏感,X光檢查可見更嚴重 的水平或垂直性骨缺損,牙齒的牙周囊袋超過五MM的深度,牙齒可能開始動搖或鬆動、移位等。
  牙周病的成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在牙齒表面形成黏性、無色的細菌薄膜,其中某些細菌會產生毒素來刺激牙齦,造成牙周組織破壞.如果刷牙沒有刷乾淨,一段時間後,這些毒素便可以破壞到牙齦下牙周組織,形成牙周病。
  牙菌斑在牙齒表面久了,會鈣化成「牙結石」,牙結石表面粗糙,容易附著更多的牙菌斑,於是形成惡性循環,牙周病愈來愈嚴重.因此建議民眾每半年定期請牙醫師來幫檢查並清除牙結石,以確保牙周健康。
  蔡佳峰牙醫師提醒民眾,最初期的牙周病就是刷牙會流血;牙周病是漸進的,初期並不會疼痛,但是在一些嚴重或快速破壞的牙周病,則會有疼痛或咀嚼上的問題,所以要儘早看牙醫,以免傷害造成,那就太遲了!在診斷上用牙周探針可以來診斷牙周病,如果有骨頭的破壞,X光檢查是必要的。
  在牙周病的治療上,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基本,非手術性牙周治療,包括洗牙及牙根整平術;手術性牙周治療則有「牙周翻瓣手術」或「再生性牙周手術」。當基本治療無法完全治癒時,則施以「牙周翻瓣手術」:降低囊袋深度,使牙齒緊密貼附牙齒表面,讓病人容易清潔維護。「牙周再生手術」:讓失去的牙周組織再長回來,如骨頭移植、覆蓋再生膜,或使用生長因子使牙周組織再生。牙周治療後,每三到六個月固定時間的牙周回診,才能確保牙周病治療的效果,才能避免牙周病惡化或復發。
  蔡佳峰牙醫師籲請民眾,每天至少兩次徹底清潔牙齒,包括刷牙、牙線或牙間刷的使用,平日均衡的飲食,保持身體健康,每半年定期看牙醫,並清洗牙結石,這樣才能讓牙周病不上身。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