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2 15:19:22大自然前的謙卑

地震預測(一)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地震相當的頻繁,
雖然造成的災害很多,但卻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研究地震的最佳的實驗場所,
一個地震的發生,通常我們關心的有幾個重要的訊息,
規模、時間、地點(震央)、深度
通常一般人對於地震預測的科學研究的要求特別的嚴苛,
必須要知道地震發的:
時間、地點、深度、規模才能稱的上是地震預測,

現在地震預測做的比較好的幾個國家裡面,
大家都還是利用一兩個特別大的地震為例,
但是我們知道,這些地震的發生前兆,
絕對是不會只發生在一個或兩個特別的地震上,
所以這們科學的努力還是得需要大量的地震資料才能進行,
而台灣地區就成為一個最佳的實驗場所。

目前,使用地電、地磁、電離層、地下水等其他方法,
都可以發現這些研究方法和地震相關的異常變化,
但是,這些變化,一直到目前為止,仍然不被一些科學家所接受。
這是這門科學比較辛苦的地方,秉持著資料會說話的原則,
所以仍然有一些明顯的成果,

如果將地震前兆,或是稱做地震預測分成長、中、短三個時期,
地磁的方法所涵蓋的時間最大,
而電離層的變化也可以提供作為短期的判斷,

一個大地震的發生,規模大於7.0,通常於1~2年前的時間,
我們就可以提出警訊,這是所謂的長期。
而中期的時間我們大概定義成3個月內會發生,
短期就是地震發生前的數天所觀測到的地震前兆行為。

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完全的準確告知,
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深度
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
地震發生"大約的時間",
地震發生"大約的地點",至於規模和深度目前仍然有一定的困難存在。

詳述以上的觀念,最主要是要提醒各位,
地震的預測,目前仍然沒有100%的準確性,
我們目前找到的是機率很高的相關性,
另外,學術上的研究,和生活是高度相關的,
所以,就算我們預測在某一個地方會有大地震的發生,
也不見得會公布,因為公布之後所造成的社會成本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所以,大家應該要建立平常心來看待地震的發生,
建立地震發生的正確避難方式,平時做好防震準備,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