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03:01:32影布留痕

打頭優先

赤壁戰後數年, 東吳乘著曹操進攻西方的漢中時, 進攻東方的合淝, 但反在逍遙津被守將張遼大敗. 這是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特別的是, 在此戰之前, 東吳已先攻下皖城, 而且兵力還遠多於合淝守軍. 按史書的記載, 恐怕達到十比一的地步. 怎麼看, 合淝都不像守的住. 但是張遼認為:「主公遠征在外,吳兵以為破我必矣。今可發兵出迎,奮力與戰,折其鋒銳,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 便乘著東吳軍抵達逍遙津時主動前往攻擊, 並且大勝. 這仗殺的東吳破膽, 連小孩聽到張遼的名號, 晚上都不敢哭.

怎麼會在兵力這麼懸殊的情況下, 有這麼出人意表的結果? 我想了想, 這個原因, 應與東吳以水軍為主力, 到了逍遙津這個渡口時, 軍隊才下船集結前往圍城的疏失有關. 此役東吳軍犯了幾個錯誤, 首先是輕敵, 沒有料到對方居然敢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前來突擊, 以致先頭部隊並沒有建立橋頭堡等防禦措施. 其次是船隊接應不上, 前船兵員下船後, 後船要等前船離去才能靠岸下人. 以致兵力分散而且無法在短時間內集中完畢. 三是水軍以步兵為主, 沒有多少騎兵, 難以抵擋或追擊敵方騎兵來去如風的衝擊. 最後是孫權等主將太早進入渡口下船, 不但延誤其他主戰部隊上岸, 而且把自己最脆弱的地方擺上了戰場.

以上的錯誤, 造成張遼突擊時, 東吳軍因兵力分散及集結時隊伍的混亂無法發揮戰力, 被張遼有如摧枯拉朽的突破陣地. 而指揮群在這時上了岸, 成為張遼最明顯的目標. 在張遼一陣猛攻之下, 東吳指揮群不論局部兵力或戰力都不是張遼的對手, 在保護孫權的最高指導原則下, 只好下令撤退. 主帥一撤, 其他部隊更是混亂. 原本要放人的艦隊, 臨時變成要接人, 原已載滿軍隊上前的要後撤, 已放完人後撤的空船又要掉頭向前接人, 結果更加混亂. 東吳至此潰不成軍.

如果東吳沒有犯了這些錯誤的話, 那麼即便遭受突擊. 只要各處已上岸的部隊聚集起來各自為戰, 人數上也會多於張遼的突擊隊. 後續部隊再源源不絕的開上戰場, 張遼最後也只好退守城內. 但顯然東吳一直無法突破這個上岸的困境, 最後變成跟張遼對峙.

同樣的例子, 在東吳後來對曹魏的戰史也發生過, 有一次東吳又進攻曹軍, 但因心有畏懼以致多日不敢下船上岸作戰, 結果曹軍便在水邊隱蔽處埋伏. 等東吳軍下船時, 曹軍一擁而出, 又把東吳殺個大敗. 顯然東吳並未能在這幾次失敗中學到教訓, 接連幾次北伐都是失敗收場. 有次還開會決定是否要築城以加強防守, 有些人還是認為他們下船就打仗, 戰況不利就撤回船上, 根本沒有築城的需要. 所幸在另一派認為戰況緊急的時候, 連水邊都到不了, 更別提上船的堅持下, 最後還是築了城. 後來果然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 靠著那座城保住了小命.

其實以水軍對陸軍, 水軍並非全無勝算. 維京海盜和倭寇就是一例. 維京海盜利用自己神出鬼沒的特性, 不但集中優勢兵力突襲沿海城市, 還沿著河流攻下巴黎. 但是東吳的水軍可能因著當時航海技術不夠發達的原因, 只能在江湖上行動, 無法成為海軍, 戰力和用途其實跟運輸船隊差不多, 也不能對陸地上的戰鬥起到火力支援的效果. 以致於每次都只能打對方早有準備的地方. 結果損兵折將, 卻沒有半點收穫.

這個逍遙津故事的重點就在於折其鋒銳這四個字. 刀鋒在刀子上所占的比例極少. 但是如果刀子沒有鋒銳, 就沒法切割東西, 也就失去刀子的效用. 因此要對付刀子, 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它變鈍. 像在軍中和職場上, 勇士和戰力堅強的人就是鋒銳, 他們的實力堅強, 起著帶頭作用, 而且在比例上只占少數. 用的好, 他們就像庖丁解牛一樣有效率. 但若用的不好, 使得他們折損, 那也就是刃斷之時.

同樣的, 今天隨便路上找一群人, 可以發現其中特別凶狠好鬥, 負責帶頭的, 也只有幾個, 為著同性相斥, 一山難容二虎的關係, 他們很難同時並存. 如果不幸跟他們起了衝突, 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被迫必須開戰, 那麼最首選的打擊目標, 就是打那個帶頭的, 而且要用全力, 務求在最短時間內, 將他打到失去戰力或逃離戰場. 因為你顯然無法同時打一群人, 而且打倒他後, 其他人攻擊力可能減弱, 甚至一哄而散. 反之, 若未能於短時間內, 挫其鋒銳, 把他打倒, 那麼等到對方形成合圍之勢後, 你就註定必敗無疑, 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同時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另一個對付刀子的好方法, 就是不要跟刀子相碰. 在本身實力全然無法與之抗衡的情況下, 最好的方式, 就是保持距離, 能閃快閃.

上一篇:送錢文化

下一篇:易開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