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4 11:44:09小晶

【藝術人文】餐桌上的女作家──伊麗莎白.大衛

餐桌上的女作家──伊麗莎白.大衛

◎辜振豐  (中國時報 20040519)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英國美食作家伊麗莎白.大衛(Elizabeth David)蒙主恩召,享年八十一歲。兩年後,目前隸屬於LVMH集團的菲利普拍賣公司,開始出清她生前留下的廚具和餐桌。一時之間,英國各地的廚師和民眾蜂擁而至,目的就是要參與競標。女作家蕾斯(Leith)還以四千九百英鎊標下她的餐桌。其實,這張餐桌早已老舊不堪,但它曾伴隨伊麗莎白完成許多著作,從而發揮不小的影響力。例如,她開始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後,大力推介異國料理和食材,知名的哈洛玆百貨公司開始大量進口法國食品,而索玆伯利連鎖超市也供應義大利的橄欖油、香料和帕瑪乳酪。
對於英國,伊麗莎白介於愛與不愛之間。她不敢恭維英國的料理和氣候,但也因為深愛英國,所以大力推介異國的料理和食材,使得英國人腦中建構美麗的夢想,並願意下廚試一試自己的手藝。她除了經常在文字媒體撰文外,鑑於英國的廚具十分貧乏,她還與一些好友經營廚具公司。有時候也會抽空到法國,目的就是為顧客挑選他們所訂購的廚具。
伊麗莎白從小受惠於她母親史黛拉(Stella)。她母親發現她從小就有藝術天分,因此在她十六歲時,便送她到法國索邦大學,研究法國歷史、文學、建築。留學期間,她寄宿在羅伯多特太太家裏。她個人並不喜歡這位嘮叨的太太,偶爾會溜到外面用餐,而一回來,老太太會問她外食的菜名,伊麗莎白往往支支吾吾。後來回英國,她恍然大悟,發現這家人是如何用心良苦以各種技巧把法國飲食文化灌輸給寄宿在她家的英國人。不過,她當時目睹這位老太太每天到巴黎的中央市場親自挑選奶油、食材和波爾多紅酒,卻讓她印象深刻。後來她到德國慕尼黑遊學,學會了德國甜點。回到英國後,她曾到馬耳他島一遊,認識了廚師安吉拉。他能夠善用當地貧乏的食材,作出一道道可口的料理,這種神奇的廚藝對於伊麗莎白有不小的影響。
在旅行中鍛鍊廚藝
二戰期間,她浪跡於埃及的開羅和亞力山卓、雅典、印度。其間她認識了《亞歷山大四重奏》的作者勞倫斯.杜雷爾(Lawrence Durrell)。後來又結識了旅遊作家諾曼.道格拉斯(Norman Douglas)。兩人雖然相差四十六歲,卻發展出一段感人的戀情。此外,道格拉斯的博學和見識對於伊麗莎白日後的寫作生涯也奠定深厚的基礎。不過伊麗莎白在埃及認識了英國軍官東尼.大衛,相戀不久後,便結婚,後來還在印度停留一年。一九四六年,回到英國後,大衛離開部隊,平時拙於理財投資,加上成天縱情於賽馬,因此全家開始債臺高築。當時伊麗莎白認為這位丈夫軟弱無能,此後兩人日漸貌合神離。長久以來,她勤於鍛鍊廚藝,在埃及期間,也經常到圖書館找尋相關資料,因此等到她開始在報章雜誌嶄露頭角時,可以說早已準備就緒。
她先後在《每日快報》、《每日電訊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哈潑》、《Vogue》撰寫專欄。此後伊麗莎白的文章也就經常見報,當時小說家杜雷爾來函讚賞一番。經過一段時間後,她有意結集成書。一九四九年,約翰.列曼出版公司的老闆約翰十分賞識的文章,因此為她推出處女作──《地中海料理》。後來她推出《義大利菜》時,名作家伊伕林.沃(Evelyn Waugh)更撰寫了一篇書評,對她推崇有加。
一九五六年,《哈潑》雜誌主編奧黛麗.溫德斯(Audrey Winters)轉到《Vogue》任職之後,更力邀伊麗莎白寫稿,並鼓勵她介紹各地市場的食材和法國料理背後的故事。她也得到旅費補助,先後到普羅旺斯、亞爾薩斯、洛林、勃艮地、里昂等地從事實地調查。後來這些內容便收在《法國地方美食》一書中。
食譜中充滿遊記的樂趣
其實,善於說故事是她文章的特色。例如,在《府上可有肉豆蔻?》中,有一段她除了介紹石榴冰的食譜外,更談到它的來龍去脈。首先石榴是由阿拉伯人傳到西班牙,接著,她強調,這道冰的名稱來自於吉利耶所著的《法國甜品師傅》,該書出版於一七五一年。他曾任斯坦尼斯拉斯的甜食師傅兼蒸餾師傅,斯氏是波蘭國王,也是最後一任的巴爾和洛林的公爵,而且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吉利耶的石榴冰叫做「石榴雪」,美味而清新,顏色深紅又帶有肉紅色,而且成一縷縷狀。在享用時,可以用厚而透明的高腳杯來盛冰。
她平時蒐集很多歷代的廚藝名著,雖然從中獲益良多,但並不受制於書中的內容,有時候為了讓現代讀者能夠容易上手,往往會加以改寫,以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有時也會加入遊記的內容,對此讀者更從中得到閱讀的樂趣。然而,她偶爾也會賣關子,對於書中的一些食譜並沒有完全說清楚,講明白。她指出,身為一位理想的美食作家不但要讓讀者願意下廚,同時告訴他們如何做;接著也要留點空白,使讀者動動腦筋,以便做菜時有新發現,否則只會剝奪他們的一些樂趣。
伊麗莎白在寫作生涯中,一直能夠調整腳步,時時更新。某日,她對編輯好友吉莉.諾曼說,她要開始推介印度的香辛料理,因為當時印度獨立後,回英國的軍人為數不少,而這些異國料理還可以融入傳統的英國料理中。一九七○年,她推出的《英倫廚房中的香料》就是這個階段的成績。
過去,她對於美國之行十分排斥,後來一些好友和品酒專家休.強森(Hugh Johnson)的建議,終於在一九八一年春天拜訪美國加州。她十分稱讚當地的市場和二手書店。此外,頗能代表加州菜的Chez Panisse餐廳的老闆Alice Waters更當面恭維一番,並坦承受到她的影響。有趣的是,當時MFK費雪很想和她見面,但伊麗莎白卻一口回絕,個中原因倒是耐人尋味。
一個國家要是充滿活力的話,必定會有一些先見之人,看清自己國家的不足,從而大力推介異國文化。例如,一九六○年代,蘇珊.宋塔(Susan Sontag)在美國引進法國新浪潮電影和新小說,而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也在英國介紹歐陸小說。至於法國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好友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更創辦雜誌讓法國人了解英語世界的文化動向。顯然,伊麗莎白.大衛可以和這些評論家並駕齊驅。

(辜振豐,嘉義縣朴子市人,嗜好是讀書、寫作、聊天,但不喜歡教書。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西方作家的寫作歷程,希望從中吸取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