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7 23:44:09小晶

【藝術人文】攝影記錄 文字書寫 廢墟迷走

城市寓言 看清世界轉瞬即逝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這是一個廢墟的時代?就在世界第一高樓即將聳立台灣天空的今年,台灣卻出現了兩本討論「廢墟」的書,用鏡頭、文字照亮一向躲在陰影裡的台灣廢墟。

「讀者看了本書後可能會很絕望,台灣那來這麼多廢墟!」姚瑞中在「台灣廢墟迷走」裡這麼說。他將十多年來拍攝的台灣廢墟分為住宅、工廠、樂園、廟宇等,下結論說「廢墟荒廢的速度與數量,隨著無盡的物質欲望與城市擴建成正比成長」,一語道盡台灣二十年來的城市現象。

最早探索廢墟美學的歐洲學者班雅明,也生在一個「物質欲望與城市擴建」高度發展的時代。廿世紀初,倫敦、巴黎競相舉辦世博會後,產生大量迅速變成廢墟的輝煌建築,這些廢墟成為班雅明思考現代文明的「最佳散步場所」。

班雅明認為,「不斷興建、毀壞」是現代城市的重要特質,唯有在充滿碎片的廢墟中,城市人才能認清眼前這個世界的「轉瞬即逝」。廢墟的存在不僅召喚人們對於逝去文明的想像,也是對未來文明烏托邦式的幻想投射。班雅明從「廢墟」發展出來的城市寓言,成為歐洲整個城市理論的骨架。

台灣這幾年也開始對廢墟的探討。最著名的當屬文建會推動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將荒廢的工廠、倉庫轉為藝術空間。曾為建築師的阮慶岳認為,台灣使用這些廢墟時,並不尊重它與外在環境結合的自然生命力,而只是把廢墟當做「布景」,廢墟因此「停格」成為只能供人憑吊的「古蹟」,失去「再生」的能力;台灣的廢墟美學,還僅在萌芽階段。

然而,就像有了班雅明的歐洲,一個懂得怎樣看待城市衰老與死亡的文明,才是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我們應該慶幸在這樣一個慶賀摩天高樓誕生的時代,還有藝術家、文學家幫我們照亮了廢墟的存在。

【2004/05/17 聯合報】


攝影記錄 文字書寫 廢墟迷走


「台灣廢墟迷走」書中收錄了大量台灣廢墟的黑白照片,圖為台北縣汐止鎮大同路的廢棄民宅。
圖/姚瑞中提供;郭景捷/攝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我們在面對都市的新生與創造時,也要懂得怎樣看待城市的衰老與死亡。」繼藝術家姚瑞中年初出版攝影文集「台灣廢墟迷走」,作家阮慶岳也發表以台灣廢墟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恍惚:廢墟、殘物、文學」。

「廢墟會說故事。在廢墟中,光影顯得更鮮明、強烈,歲月的痕跡透露故事的線索。」阮慶岳以散布在台北、宜蘭、新竹等地的十四處廢墟為題材,創作十四篇短篇小說。如「剝皮寮老屋」寫萬華林家盲眼獨子哀傷的愛情故事;「宜蘭員山神風特攻隊機堡」則從一位台灣少女眼中看日本神風特攻隊員燦爛和無奈的一生。

其他廢墟還包括台北的寶藏巖社區、碧潭老屋、福和大戲院、新竹霞喀羅古道警察局、宜蘭中興紙廠等。

十四篇故事也配上十四個廢墟的黑白照片,是阮慶岳利用一個暑假自己拿相機拍攝完成的。阮慶岳表示,這一系列的「廢墟」小說是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伸一的影響。小林伸一以田野調查的精神,追尋、記錄日本戰後的多處廢墟,代表戰後日本對都市文明的省思。

「廢墟,無處不在。」阮慶岳認為,城市中建築物的興建與荒廢就像人的「出生與死亡」,是「互補共生」的兩件事,我們卻往往只關注出生的光明面,而忽略死亡的陰暗面。

「只有接受人生的黑暗、醜陋與死亡,真正的美學才會出來。」阮慶岳說,從「對待廢墟」的態度,可以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進程。如日本近三十年來發展出一套「凝視死亡」的美學,才會產生小林伸一這樣的廢墟觀察家;而永遠停留在「青春期」的美國文明,即使面對九一一這樣的災難,也還是沒有正視「眼見他樓塌了」的勇氣與包容,硬要在廢墟上重建高樓。

相較於日、美,阮慶岳認為,台灣這十年來面對經濟的起落,美學產生新的變化,開始有姚瑞中這樣的「廢墟藝術家」出現,懂得欣賞蒼老、幽暗之美,對台灣的藝術和社會都是重要的轉變契機。

【2004/05/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