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5 10:44:08小晶

【新鮮觀點】身體是最大的焦慮禁區

身體是最大的焦慮禁區

【莊裕安(作家、小兒科醫生)】

一生為憂鬱所苦,三十一歲便選擇自盡告別人世的美國作家普拉絲,在自傳小說《瓶中美人》裡說:「一起嘔吐過的人,最容易結成知交。」也許張愛玲筆下范柳原向白流蘇求愛時,引用《詩經》的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應改成「偕嘔」,起碼是「偕餓」。

瘦,流失了一切憂傷

卡洛琳‧柯奈普大學時代,美西男友原本約好到美東,一起過六個禮拜暑假。沒想到最後一刻男友心血來潮,改變行程跟別人到歐洲旅行。憂傷又焦慮的柯奈普,開始有厭食反應。她一餐能花掉兩個鐘頭,把一只蘋果削成能透光的薄片,一片片整齊擺在磁碟,每片加上切細丁的白乳酪。然後像小動物很慢很慎重,一口一口宛如進行儀式吃掉它。男友回來,她報復以流失八公斤體重與小平頭。

《慾望:我與厭食搏鬥的日子》是一本醒世佳作,無奈柯奈普未能由此獲得救贖,殺青不久便逝於乳癌肺轉移。柯奈普深刻分析自己的厭食,她認為對體重的焦慮儼然巨大倉庫,儲藏對男人、家庭、工作、渴望各種焦慮變形。陷入此禁區的人,會將痛苦、困惑、慾望統統濃縮在一個「瘦」字,瘦變成解決一切焦慮的本質。也有人把瘦替換成,一再刷爆無窮盡循環利息的信用卡。

酩酊,高功能酗酒者背後的故事

柯奈普崛起文壇不過六年,四本著作已有三本中譯,初試啼聲的《酩酊:一個酒與愛的故事》一舉暢銷。布朗大學英國文學系優等成績畢業,《新女性》雜誌主編與《波士頓鳳凰報》專欄作家,集時髦、成就、美貌的白領高層,透露她十六歲開始就偷喝酒的親身故事。柯奈普生於精神醫學教授父親與畫家母親的優渥家庭,有良好教養與審美品味,一改人們既往對酒徒骯髒、貧窮、單親、失業、遊民、男性的刻板印象。

柯奈普打破這種迷思,典型流浪漢酒徒僅佔百分之五,多數酗酒者外表看不出來,甚至多得是像她一樣能維持「高功能酗酒者」光鮮門面。柯奈普雙親先後去世,撰寫叫好叫座女性成長報紙專欄那陣子,竟是酒喝得最兇的時候。一如厭食,柯奈普開始飲酒習慣,也把它當儀式,藉酒精的釋放作用,解開與父親的壓抑關係。那個出身新教家庭的精神分析師,自己說不定就是高功能酗酒者,還帶給女兒遺傳基因。

尼古丁誘惑 以知識正名緩解焦慮

美康乃爾大學法文教授理查‧克蘭的《吸煙賽神仙》、《後現代瘦身主義》兩本著作,我認為最能匹配柯奈普平行閱讀。吸菸與酗酒、減肥與厭食、男性與女性、風趣與悲傷,在在充滿對比與協調。知識的廣博獵取與親身經驗的展示,兩者更有旗鼓相當實力。

多次戒菸失敗,讓克蘭在實際點燃菸草之外,從文獻的字裡行間找出尼古丁的香味。透過斯維渥筆下一輩子都在戒菸的季諾、奉香菸之美為崇高體驗的哲學家康德、梅里美筆下小說界有史以來第一個抽菸的女人卡門、印地安土著、戰場上的軍人、追求創造力的藝術家、電影裡的抽菸畫面……,克蘭探討這無用之物戒不掉的複雜情意結。克蘭並不是擁菸者,但他探討香菸在各種文化的愛憎迎拒,至少能緩解無法成功戒菸者的宿命與焦慮。

肥胖,不曾暴食才罪惡

大概源於母系肥胖遺傳體質,克蘭與母親、姊姊大半輩子都在減肥。母親胖到睡覺時脂肪層會壓到肺葉無法呼吸,因此他想寫一本鼓舞母親的書,胖子不必自暴自棄,怎樣胖得健康、恰到好處,胖有沒有可能變成政治正確。馬龍‧白蘭度、伊麗莎白‧泰勒、奧森‧威爾斯、羅蘭‧巴特、帕華洛帝,克蘭遊戲一般列舉胖得有魅力的明星人物,原來脂肪也有值得謳歌的場域。當柯奈普以一整章書寫〈我憎惡我的腹部,我憎惡我的大腿〉,可能從沒想過會有人提出,「不曾犯過暴食之罪,才是罪惡。」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夢》未完,康乃爾的理查‧克蘭與波士頓的卡洛琳‧柯奈普無緣執手偕餓。

【2004/05/0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