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5 01:14:49bead
陳姿蓉的作品-大嘴鳥系列
陳姿蓉的作品-大嘴鳥系列
姿蓉因為與他人有溝通上的困難,所以特別喜歡動物,在她的畫中時常可見鳥、猴子、小狗、小貓……許多小動物,從她畫的幾張「大嘴鳥」,可以看出姿蓉在趙嗣強教授的教導下,一步一步的展現出自己過人的創作能量與天賦。
一、具象
在趙嗣強教授帶領陳姿蓉以手觸摸樹皮之後,姿蓉在此幅作品中不但畫出維妙維肖的大嘴鳥,更精準描繪出樹枝的紋理、顏色、明暗,也讓趙教授燃起教育姿蓉的信心。而這幅作品僅停留在「單一具象」,雖然已經大大超越一般人的水準,但趙教授希望姿蓉有更大的突破。
二、具象組合、三角構圖
趙教授開始訓練陳姿蓉,也讓她在更大的畫布上作畫,此幅作品的大小可是比前一幅單隻大嘴鳥大上好幾倍,一般人突然要畫出這麼大的作品,可能會感到手足無措,因此趙教授從構圖開始指導姿蓉。
姿蓉運用三角構圖,左邊的幾隻大嘴鳥呈現正三角,製造出前景、中景、遠景,右邊就運用一個倒三角構圖。
倒三角在人的心理狀態來說,代表著不穩定,因此向右傾斜
右傾的倒三角又因為大嘴鳥的鳥喙指引,形成了一個循環圓形構圖
在這個圓形構圖中,又形成前景、中景、遠景。而在不斷循環的圓形構圖之下,帶給人一種和樂融融之感,當站在另一個樹梢頭,望向群鳥棲息的樹枝,光線從枝葉間打入,看見大嘴鳥們開心的聊天、玩樂,姿蓉透過畫筆,表現出一個快樂的大同世界,傳達出心裡的感受,趙教授說,這才是有內容的作品。
三、具象意象綜合
不過趙嗣強教授告訴姿蓉,他不希望看到作品只是「鳥、樹、樹葉」這樣具象呈現,過於疲乏,缺乏創意,於是姿蓉便在下面一幅作品裡,讓棕梠樹開出扶桑花,這樣不可能的組合,才是突破,更傳達出一股春天具有生命力、溫暖和樂的熱帶氣息。
到這裡,已經能看出姿蓉的突破與改變,接著趙嗣強教授進一步要姿容「打破」
四、半意象
背景的藍色天空出現,同時可見片片樹葉,光線打在土地與樹枝上,形成顏色的改變,可看到鳥、樹枝、樹葉、天空,但又不是純粹將所見的畫面具象畫出,而是用顏色、區塊來傳達心中的感受。
五、隨「心」體會
接下來已經不見具體的樹葉、天空,不同的觀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季節,有溫暖也有寒冷,隨自己的「心」去體會作品。
六、打破再融合
到最後,姿蓉徹底「打破」,漩渦是大嘴鳥的眼睛,隱約可以看到鳥喙和鳥的形狀,他們是否站在樹梢上?是不是在聊天?……完全由觀畫者自己想像,但在大嘴鳥的身上的不同色塊,已經代表了樹葉、樹枝、天空與光線,將所有的「形」打破,又融合,讓人們去思考,用心體會自己究竟在畫中看見什麼。
在趙嗣強教授的指導下,姿蓉不但展現了自己讓人驚嘆的作畫天賦,甚至能畫出有塞尚、畢卡索這樣的大師風采的精彩作品。
----------------------------------------------------------------------------------------------------------------------------------------------
在陳姿蓉的畫中,常可看到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等風格的影子,趙嗣強教授也利用它們來進行藝術醫療,刺激姿蓉思考,究竟這些畫派各有什麼特色呢?
野獸畫派小簡介:
野獸派由來
或稱作野獸主義(Fauvism),「Fauvism」是來自法文的「Fauve」(野獸)這個字,怎麼會如此稱呼呢?
原來是在1905年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裡,一位藝術批評家發現有一件雕刻作品「小孩的軀幹像」擺在一個掛滿了馬諦斯、魯奧、勃拉曼克等年輕畫家作品之陳列室的中央,這件雕刻作品是以十五世紀的手法作成的,而掛在陳列室四週的這些繪畫作品卻是用色強烈、筆法狂野,兩者之間有很大差異:於是這位藝評家就在一本刊物上寫下參觀感想:「多那泰羅(Donatello)被野獸包圍了!」,多那泰羅是文藝復興時以古典藝術風格呈現的雕塑,此後人家便以「野獸派」這個名詞來稱呼這群年輕的藝術家。
野獸派理論
野獸派是20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谷、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用明亮而強烈的純粹色,很少描寫陰影。使用對比色相鄰使畫面看來震動,用同樣強烈的對比色,整個畫面看起來更明亮。
代表畫家:
馬諦斯( Matisse, 1869-1954)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是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由於受到畫家塞尚、高更、梵谷等人的影響,同時吸收日本藝術形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顏色的作用發揮到極至。
1905年風格轉變為平坦的畫面,輪廓鮮明,不顧細節,色彩大膽,成為野獸派的領袖。當時野獸派包括德朗、哈奧·杜菲和莫里斯·勃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馬蒂斯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在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造了許多作品。
一生作品豐富,也有雕刻作品。在1910年作風改變,出現更沉靜的色彩,用暗色的線條畫出形象,富於節奏感。大戰後,作品又恢復快樂和裝飾性。晚年在病中從事剪貼。
他是年輕的畢卡索的朋友,同時又是對手,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是來自自然,而畢卡索的是來自自己的想像。兩個人都以女人和靜物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馬蒂斯更傾向將描繪的對象放到真實的場景中。
勃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 )
於1908年後轉向塞尚,成為較有節制,接近立體派的風格。晚期風景畫作品,尋求明暗對照法的戲劇性效果。
魯奧 ( Rouault,1871-1958 )
魯奧在對社會與宗教的思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主題多以暗紅色和藍色大膽地薄塗並勾出強有力的輪廓來表現,成爲相當憂郁陰沈的形象。晚年魯奧的繪畫多爲厚塗,色調濃豔,形象以濃重的粗線勾出來,以此爲他的特色。
他在這幅描繪妓女生活的《鏡前裸婦》中,就是抱著強烈的憎惡心情來抨擊她們所代表的道德敗壞的社會。畫中沒有同情,只有揭露。他把妓女置于很窄的空間裏,以暗藍色爲主,以黃白色畫肉體,用淡藍色畫陰影,勾出濃重的輪廓,呈雕塑式的造型。
杜菲 (Dufy,1877-1953)
杜菲是位多元化創作的藝術家。除繪畫之外,他的藝術領域擴展到掛氈、壁畫、布料圖案設計及陶瓷創作,活潑的曲線運用,成為嶄新流行設計的先驅。本書輯錄杜菲豐富的作品,充分介紹他的藝術與生涯。奔放的線條、鮮麗的色彩、明快的筆觸,杜菲的藝術開拓了另一現代風景與人物畫的新視野。
立體畫派小簡介:
二十世紀巴黎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卡索,深受非洲雕刻單純的造形和尖銳的對比影響,發展出新風格。加上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立體派第一件代表作畢卡索的「亞維農姑娘」產生。
立體派根據塞尚的作法,把對象分割成許多面,同時呈現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體派作品,看來像碎片被放在一個平面上。
代表作家:
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 ~ 1963﹞
他是與畢卡索同樣是立體主義畫的派創始人,也是二十世紀唯一經歷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的畫家。
在立體主義的形式年代,布拉克和畢卡索反抗傳統,使繪畫不再能依據現實中的詮釋方式了解其意。因此造型成為可移動的平面,顏色可以被忽略。他們認為有顏色的造型很容易引起幻覺,物質世界是感官幻覺之產物。1912 年,布拉克找到一個方法將造型和顏色表現為兩種獨立的創作元素。他用炭筆劃出造型,用有色壁紙剪成條狀代表顏色,這幅靜物畫就是根據這種理念完成。布拉克在藍紙上剪出一個弧形,顯露出碳筆部份,將英文字 VIN 的尾端寫在藍紙上,造成重疊的感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拉克應徵入伍,直到戰後再繼續作畫。從此他的畫風逐漸脫離了早期立體主義的刻板式,幾何語言經修改變更為比較自由和輕描淡寫的形式,色彩樸素而又協調,畫面平靜和諧而優美,構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 ~ 1973﹞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不固定地屬於任一畫派或運動,他的藝術,充滿生命力為其特色。主要地位在於他建立了立體派。
一生經過許多重要風格演變,如1901~04年的藍色時期,略帶誇張的哀愁筆調描寫老人、乞丐和落魄的藝人。
而立體派時期則是約在1907-1914。
未來畫派小簡介:
末來派的成立
未來派雖是透過立體派而產生,但卻與立體派的主張不同。
末來派畫家表現的是「速度」和「進行」,生活中「動盪」的感覺。此運動是由詩人馬利涅蒂 ( Marinetti, 1876-1944 )和畫家巴拉( Balla, 1871-1958 )所領導的。在繪畫上的形象是重複、重疊的、模仿影片的方式,以表現運動中的概念。
1909年詩人馬里奈諦(F.T.Marinetti1876~1944)在巴黎的《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此宣言否認傳統的藝術,高唱機械的力動與速率之美,宣言中有一段寫著:「我們敢稱世界偉大的美是由速率的美造成的,像裝著火藥的機管、子彈在彈道上,又像發著吼聲前進的汽車,實在比『薩摩色拉肯』(Samothrace)的勝利女神還要美。」他們的宣言中,可以看出未來派的基本主張,是在歌頌現代科學、機械工業的發達,以及近世的革命政治、社會激動的生活等,也因此反對過去那些描寫沈鬱的靜態之藝術作品。
在馬里奈諦的未來主義宣言發表了一年之後,義大利畫家包曲尼(UmbertoBoccioni )、魯梭羅(LuigiRussolo)、巴拉(Giaco-moBalla)、塞凡里尼(GinoSeverini)便在米蘭,發表了「未來派畫家宣言」,把馬里奈諦的理論實際應用到繪畫創作,以期創造新式的美。直到此時才出現了未來派的繪畫和雕刻。過去的很多畫派是先出現作品,然後形成畫派。但是未來派卻是先有一種主義,發表宣言鼓吹,然後才出現作品。
此派作品的特色就是如宣言所說的,否定了過去一切傳統藝術,以動態感的線條,形與色彩,表現騷動的現代生活,讚美機械文明,而不描寫任何靜止狀態。他們的繪畫更強調速度感、空間的崩壞、物體的透明以及噪音的韻律,反對立體派的靜止性與無主題性,但卻吸收了立體派的同時性的表現技法。為了追求力動性,也們把線條的力予以具體化,而且喜用激烈的色彩、弓箭狀的斜線、銳角、螺旋形來表現。舉凡喧囂、動力、速率等如同機械般的節奏,都成為他們創作的中心。例如〈下樓梯的女人〉是一幅未來派的代表作,裸女走下樓梯,以很多前後重複的線條來表達,造成緊張的動態,在畫面上表現速率美。作家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原籍法國,一九一二年他受未來派的影響而作此畫,此畫為費城美術館收藏,已成無價之寶。
因此,未來派的畫,為了表現持續性-即時間的經過,在技法上,著重時間性的表現。例如寫人體的動態、跳、描繪疾馳的汽車,畫一個彈琴者的手,可以描繪七八隻的重複影像,畫疾走的馬,可以把腳畫成二十隻表其動態。追求一個「動」的世界。
超現實主義
1920-30年間由達達主義衍生,反對既定的藝術觀念,主要思想依據為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弗洛伊德的學說認為,人們的真正思想和面目是隱藏在潛意識及夢裡的,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必須先瞭解他的夢。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達利-記憶的堅持
米羅-哈里昆的狂歡
姿蓉因為與他人有溝通上的困難,所以特別喜歡動物,在她的畫中時常可見鳥、猴子、小狗、小貓……許多小動物,從她畫的幾張「大嘴鳥」,可以看出姿蓉在趙嗣強教授的教導下,一步一步的展現出自己過人的創作能量與天賦。
一、具象
在趙嗣強教授帶領陳姿蓉以手觸摸樹皮之後,姿蓉在此幅作品中不但畫出維妙維肖的大嘴鳥,更精準描繪出樹枝的紋理、顏色、明暗,也讓趙教授燃起教育姿蓉的信心。而這幅作品僅停留在「單一具象」,雖然已經大大超越一般人的水準,但趙教授希望姿蓉有更大的突破。
二、具象組合、三角構圖
趙教授開始訓練陳姿蓉,也讓她在更大的畫布上作畫,此幅作品的大小可是比前一幅單隻大嘴鳥大上好幾倍,一般人突然要畫出這麼大的作品,可能會感到手足無措,因此趙教授從構圖開始指導姿蓉。
姿蓉運用三角構圖,左邊的幾隻大嘴鳥呈現正三角,製造出前景、中景、遠景,右邊就運用一個倒三角構圖。
倒三角在人的心理狀態來說,代表著不穩定,因此向右傾斜
右傾的倒三角又因為大嘴鳥的鳥喙指引,形成了一個循環圓形構圖
在這個圓形構圖中,又形成前景、中景、遠景。而在不斷循環的圓形構圖之下,帶給人一種和樂融融之感,當站在另一個樹梢頭,望向群鳥棲息的樹枝,光線從枝葉間打入,看見大嘴鳥們開心的聊天、玩樂,姿蓉透過畫筆,表現出一個快樂的大同世界,傳達出心裡的感受,趙教授說,這才是有內容的作品。
三、具象意象綜合
不過趙嗣強教授告訴姿蓉,他不希望看到作品只是「鳥、樹、樹葉」這樣具象呈現,過於疲乏,缺乏創意,於是姿蓉便在下面一幅作品裡,讓棕梠樹開出扶桑花,這樣不可能的組合,才是突破,更傳達出一股春天具有生命力、溫暖和樂的熱帶氣息。
到這裡,已經能看出姿蓉的突破與改變,接著趙嗣強教授進一步要姿容「打破」
四、半意象
背景的藍色天空出現,同時可見片片樹葉,光線打在土地與樹枝上,形成顏色的改變,可看到鳥、樹枝、樹葉、天空,但又不是純粹將所見的畫面具象畫出,而是用顏色、區塊來傳達心中的感受。
五、隨「心」體會
接下來已經不見具體的樹葉、天空,不同的觀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季節,有溫暖也有寒冷,隨自己的「心」去體會作品。
六、打破再融合
到最後,姿蓉徹底「打破」,漩渦是大嘴鳥的眼睛,隱約可以看到鳥喙和鳥的形狀,他們是否站在樹梢上?是不是在聊天?……完全由觀畫者自己想像,但在大嘴鳥的身上的不同色塊,已經代表了樹葉、樹枝、天空與光線,將所有的「形」打破,又融合,讓人們去思考,用心體會自己究竟在畫中看見什麼。
在趙嗣強教授的指導下,姿蓉不但展現了自己讓人驚嘆的作畫天賦,甚至能畫出有塞尚、畢卡索這樣的大師風采的精彩作品。
<<陳姿蓉網路畫展-請進入參觀>>
陳姿蓉畫展作品集
----------------------------------------------------------------------------------------------------------------------------------------------
在陳姿蓉的畫中,常可看到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等風格的影子,趙嗣強教授也利用它們來進行藝術醫療,刺激姿蓉思考,究竟這些畫派各有什麼特色呢?
野獸畫派小簡介:
野獸派由來
或稱作野獸主義(Fauvism),「Fauvism」是來自法文的「Fauve」(野獸)這個字,怎麼會如此稱呼呢?
原來是在1905年法國秋季沙龍展覽裡,一位藝術批評家發現有一件雕刻作品「小孩的軀幹像」擺在一個掛滿了馬諦斯、魯奧、勃拉曼克等年輕畫家作品之陳列室的中央,這件雕刻作品是以十五世紀的手法作成的,而掛在陳列室四週的這些繪畫作品卻是用色強烈、筆法狂野,兩者之間有很大差異:於是這位藝評家就在一本刊物上寫下參觀感想:「多那泰羅(Donatello)被野獸包圍了!」,多那泰羅是文藝復興時以古典藝術風格呈現的雕塑,此後人家便以「野獸派」這個名詞來稱呼這群年輕的藝術家。
野獸派理論
野獸派是20世紀率先崛起的象徵主義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將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梵谷、高更等後印象派的大膽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用明亮而強烈的純粹色,很少描寫陰影。使用對比色相鄰使畫面看來震動,用同樣強烈的對比色,整個畫面看起來更明亮。
代表畫家:
馬諦斯( Matisse, 1869-1954)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是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由於受到畫家塞尚、高更、梵谷等人的影響,同時吸收日本藝術形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顏色的作用發揮到極至。
1905年風格轉變為平坦的畫面,輪廓鮮明,不顧細節,色彩大膽,成為野獸派的領袖。當時野獸派包括德朗、哈奧·杜菲和莫里斯·勃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馬蒂斯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在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造了許多作品。
一生作品豐富,也有雕刻作品。在1910年作風改變,出現更沉靜的色彩,用暗色的線條畫出形象,富於節奏感。大戰後,作品又恢復快樂和裝飾性。晚年在病中從事剪貼。
他是年輕的畢卡索的朋友,同時又是對手,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是來自自然,而畢卡索的是來自自己的想像。兩個人都以女人和靜物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馬蒂斯更傾向將描繪的對象放到真實的場景中。
勃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 )
於1908年後轉向塞尚,成為較有節制,接近立體派的風格。晚期風景畫作品,尋求明暗對照法的戲劇性效果。
魯奧 ( Rouault,1871-1958 )
魯奧在對社會與宗教的思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主題多以暗紅色和藍色大膽地薄塗並勾出強有力的輪廓來表現,成爲相當憂郁陰沈的形象。晚年魯奧的繪畫多爲厚塗,色調濃豔,形象以濃重的粗線勾出來,以此爲他的特色。
他在這幅描繪妓女生活的《鏡前裸婦》中,就是抱著強烈的憎惡心情來抨擊她們所代表的道德敗壞的社會。畫中沒有同情,只有揭露。他把妓女置于很窄的空間裏,以暗藍色爲主,以黃白色畫肉體,用淡藍色畫陰影,勾出濃重的輪廓,呈雕塑式的造型。
杜菲 (Dufy,1877-1953)
杜菲是位多元化創作的藝術家。除繪畫之外,他的藝術領域擴展到掛氈、壁畫、布料圖案設計及陶瓷創作,活潑的曲線運用,成為嶄新流行設計的先驅。本書輯錄杜菲豐富的作品,充分介紹他的藝術與生涯。奔放的線條、鮮麗的色彩、明快的筆觸,杜菲的藝術開拓了另一現代風景與人物畫的新視野。
立體畫派小簡介:
二十世紀巴黎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卡索,深受非洲雕刻單純的造形和尖銳的對比影響,發展出新風格。加上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立體派第一件代表作畢卡索的「亞維農姑娘」產生。
立體派根據塞尚的作法,把對象分割成許多面,同時呈現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體派作品,看來像碎片被放在一個平面上。
代表作家:
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 ~ 1963﹞
他是與畢卡索同樣是立體主義畫的派創始人,也是二十世紀唯一經歷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的畫家。
在立體主義的形式年代,布拉克和畢卡索反抗傳統,使繪畫不再能依據現實中的詮釋方式了解其意。因此造型成為可移動的平面,顏色可以被忽略。他們認為有顏色的造型很容易引起幻覺,物質世界是感官幻覺之產物。1912 年,布拉克找到一個方法將造型和顏色表現為兩種獨立的創作元素。他用炭筆劃出造型,用有色壁紙剪成條狀代表顏色,這幅靜物畫就是根據這種理念完成。布拉克在藍紙上剪出一個弧形,顯露出碳筆部份,將英文字 VIN 的尾端寫在藍紙上,造成重疊的感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拉克應徵入伍,直到戰後再繼續作畫。從此他的畫風逐漸脫離了早期立體主義的刻板式,幾何語言經修改變更為比較自由和輕描淡寫的形式,色彩樸素而又協調,畫面平靜和諧而優美,構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 ~ 1973﹞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不固定地屬於任一畫派或運動,他的藝術,充滿生命力為其特色。主要地位在於他建立了立體派。
一生經過許多重要風格演變,如1901~04年的藍色時期,略帶誇張的哀愁筆調描寫老人、乞丐和落魄的藝人。
而立體派時期則是約在1907-1914。
未來畫派小簡介:
末來派的成立
未來派雖是透過立體派而產生,但卻與立體派的主張不同。
末來派畫家表現的是「速度」和「進行」,生活中「動盪」的感覺。此運動是由詩人馬利涅蒂 ( Marinetti, 1876-1944 )和畫家巴拉( Balla, 1871-1958 )所領導的。在繪畫上的形象是重複、重疊的、模仿影片的方式,以表現運動中的概念。
1909年詩人馬里奈諦(F.T.Marinetti1876~1944)在巴黎的《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此宣言否認傳統的藝術,高唱機械的力動與速率之美,宣言中有一段寫著:「我們敢稱世界偉大的美是由速率的美造成的,像裝著火藥的機管、子彈在彈道上,又像發著吼聲前進的汽車,實在比『薩摩色拉肯』(Samothrace)的勝利女神還要美。」他們的宣言中,可以看出未來派的基本主張,是在歌頌現代科學、機械工業的發達,以及近世的革命政治、社會激動的生活等,也因此反對過去那些描寫沈鬱的靜態之藝術作品。
在馬里奈諦的未來主義宣言發表了一年之後,義大利畫家包曲尼(UmbertoBoccioni )、魯梭羅(LuigiRussolo)、巴拉(Giaco-moBalla)、塞凡里尼(GinoSeverini)便在米蘭,發表了「未來派畫家宣言」,把馬里奈諦的理論實際應用到繪畫創作,以期創造新式的美。直到此時才出現了未來派的繪畫和雕刻。過去的很多畫派是先出現作品,然後形成畫派。但是未來派卻是先有一種主義,發表宣言鼓吹,然後才出現作品。
此派作品的特色就是如宣言所說的,否定了過去一切傳統藝術,以動態感的線條,形與色彩,表現騷動的現代生活,讚美機械文明,而不描寫任何靜止狀態。他們的繪畫更強調速度感、空間的崩壞、物體的透明以及噪音的韻律,反對立體派的靜止性與無主題性,但卻吸收了立體派的同時性的表現技法。為了追求力動性,也們把線條的力予以具體化,而且喜用激烈的色彩、弓箭狀的斜線、銳角、螺旋形來表現。舉凡喧囂、動力、速率等如同機械般的節奏,都成為他們創作的中心。例如〈下樓梯的女人〉是一幅未來派的代表作,裸女走下樓梯,以很多前後重複的線條來表達,造成緊張的動態,在畫面上表現速率美。作家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原籍法國,一九一二年他受未來派的影響而作此畫,此畫為費城美術館收藏,已成無價之寶。
因此,未來派的畫,為了表現持續性-即時間的經過,在技法上,著重時間性的表現。例如寫人體的動態、跳、描繪疾馳的汽車,畫一個彈琴者的手,可以描繪七八隻的重複影像,畫疾走的馬,可以把腳畫成二十隻表其動態。追求一個「動」的世界。
超現實主義
1920-30年間由達達主義衍生,反對既定的藝術觀念,主要思想依據為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弗洛伊德的學說認為,人們的真正思想和面目是隱藏在潛意識及夢裡的,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就必須先瞭解他的夢。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達利-記憶的堅持
米羅-哈里昆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