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1-29 00:01:36colisa

時時刻刻

過年期間待在家裡讀了幾本書,看了幾部錄影帶,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的「時時刻刻」(The Hours),作者藉由這本書向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致意。

這本書包含三段故事,第一段是描述1923年吳爾芙的家居生活,第二段是處理1949年洛杉磯郊區的家庭主婦蘿拉布朗的生活,第三段是描寫世紀末住在紐約的克勞麗莎。三段故事各自獨立,卻又以吳爾芙小說「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做為連繫,串起三個故事。

讀完這本書讓我懂得意識流小說是怎麼回事,在描述人物時能細緻展現每一個動作的心理狀態。其實我也常常做這種事—「出神」,當我在跟別人說話、開車、走路時,大部分時間我心裡都會想著別的事,我以為只有少數人會這樣,原來很多人都會。

不過,看這完這本書最大的想法,是讓我對「自殺」有了重新的認識。以往我總覺得自殺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問題方式,我並不十分贊成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但這本書的三段故事都在探論死亡,特別是自殺的意義。

我對第二段描寫企圖自殺的布朗夫人特別有深刻感受,蘿拉是在沒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想要自殺,作者把她的心理過程描述地很生動。她的家庭生活看似美滿,有好老公、乖小孩、生活水準富裕,沒有任何一點是外人可以挑剔的。整個故事就在描述她為老公做一個生日蛋糕的過程,她想逃避家庭主婦的無聊生活,但她並沒有採取激烈的行為,只是藉閱讀逃避現實,那天下午做蛋糕做煩了,也不過找個藉口到城裡的旅館租一個房間,獨自閱讀二小時。

當她躺在旅館的床上閱讀,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死是有可能的」,一種抽象、脫離現實的感覺,感到無拘無束,可以一走了之。雖然她最後並沒有自殺,仍然回到平靜的家庭主婦生活。但我相信在她曾經想到自殺可能的那一瞬間,她體認到自己仍有另一種選擇的機會,即便她沒選擇自殺而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她至少有過選擇。

這一點令我很動容,我們常為人生有太多選擇而苦惱,要選擇A或B、做或不做,都各有各的好處,但我是否想過有些人是過著沒有選擇的生活,當他走到一個沒有選擇的境界時,死亡是他唯一有權利的選擇。想到這裡,我就對自殺者多了一分尊敬,並為自己比他們來得幸運更感到應該謙遜,因為對於生活我有很多選擇的機會。

我重新思考自殺的意義,以及我對自殺的觀點。如果當事者只是因為一時的沮喪、氣憤、甚至是為了報復別人的自殺,沒有試過更積極的解決方式,那麼我還是不能贊同;但如果認真思考了所有可能的後果,而自願選擇接受這樣的作法,我想我現在比較能體會這樣的行為。

我想,真正面臨過死亡、但沒有死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勇敢,死仍然是令人恐懼的,一旦曾與死神面對面,還有什麼是沒有勇氣去做的。作者筆下的蘿拉就是這樣的角色,雖然她企圖自殺卻沒成功,有那麼一刻她相信自己已經準備赴死了,因為她腹中的小孩,使她沒有自殺,但這一刻已使她有勇氣面對接下來許多年的打擊。

我終於能夠清楚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哲學家、詩人、文學家,要不斷探尋死亡的意義,真正去面對死亡,才能瞭解人性、瞭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