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9 10:14:51鑄心齋主人
【晾書】盧安達飯店/070119/v.1
上映日期:2006/05/26
出品:United Artists
發行商:海鵬影業有限公司
導演:Terry George
--
對於一個已經充滿張力的題材(種族屠殺、開山刀、斷首殘肢…),究竟該以一部「偽紀錄片」重現血淋淋的慘痛記憶,消費上百萬難民屍體及其家屬的哀痛記憶,以搏遠在地球另一端,坐在豪華舒適(且安全)螢光幕前的觀眾幾滴眼淚及同樣份量的反影(及大把鈔票)?亦或是壓抑住人類嗜血天性,暫時讓良知引領故事主軸,讓這部電影洗脫硝煙烽火及血腥味兒,多一點點人道的溫暖?
「節制」勢將時時考驗著導演功力與良知,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讓這部電影發展成充滿血漿與肢體的戰爭紀錄片,將罹難者的屍體(的一部份)強迫銘刻在觀眾的腦海,重複再重複(數位化傳播的罪惡!)控訴種族屠殺的殘暴罪行;即使,即使最終拍出那樣一部電影,發行商與媒體也勢必邀請一些號稱關懷人道的影歌星與社會名流,以一種主持臨終彌撒的姿態與口吻痛斥罪行的泯滅人性,甚或邀請罹難家屬現身泣訴並翻攪慘絕人寰的記憶…政治正確的宣傳,然後遺忘。
「在如今影像充斥的社會中,一切都有可能被消費,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呢?該怎麼辦呢?」蘇珊˙桑塔格像個熱血文藝少女般殷切自問,卻難以自答,更何況駑鈍如我輩?
與其讓鏡頭以一種殘忍且偽客觀的角度帶著觀眾飽飫那場發生在遙遠異鄉的罪行,不若讓以主角之眼引領我們去回顧那段戰火中的經驗,這樣的架構或許將被迫減低許多以全知視角敘事所帶來的市場價值(在這個以殺人新聞串接商業廣告的年代,即使血腥影像也與貨架上的可口可樂無異,且有時效果相同),但也讓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更願意去深思種族主義的愚蠢與人性的價值。
於是,幾幕暴力場景被快速的跳接,屍體與血腥展示時間被壓縮到最低極限,種族衝突的背景在幾幕劍拔弩張的街頭遊行及國外記者的訪談中被簡單但清晰的交代。鏡頭用速描筆法提綱挈領勾勒出一個個配角和他們的心情:煽動者的囂狂語調、軍閥的跋扈顢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國際政治角力下的無能與無力、紅十字會人道工作者的無奈。再來是娓娓道來主角-屠殺發動者胡圖族(Hutu)社會菁英,自起先息事寧人的懦弱心理,幾經轉折將對妻子-被屠殺對象圖西族(Hutu)、子女、姻親的關愛,發展為廣澤社區鄰人與無依孤兒的大愛,這一路的心理轉折。
種族主義究竟只是人類遂其殘暴天性的官方/學術藉口罷了,有多少的殘酷罪行以各種理由、各種面目不斷的在人類的歷史中反覆?而又有多少次,我們藉由媒體「目睹」了這些罪行,還來不及深思懺悔,就已被下一秒跳出的性感女體或地方趣聞轉移注意?
我們的心,是不是已經被這個年代所提供的過多「真實」刺激到麻木不仁且彈性疲乏?
出品:United Artists
發行商:海鵬影業有限公司
導演:Terry George
--
對於一個已經充滿張力的題材(種族屠殺、開山刀、斷首殘肢…),究竟該以一部「偽紀錄片」重現血淋淋的慘痛記憶,消費上百萬難民屍體及其家屬的哀痛記憶,以搏遠在地球另一端,坐在豪華舒適(且安全)螢光幕前的觀眾幾滴眼淚及同樣份量的反影(及大把鈔票)?亦或是壓抑住人類嗜血天性,暫時讓良知引領故事主軸,讓這部電影洗脫硝煙烽火及血腥味兒,多一點點人道的溫暖?
「節制」勢將時時考驗著導演功力與良知,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讓這部電影發展成充滿血漿與肢體的戰爭紀錄片,將罹難者的屍體(的一部份)強迫銘刻在觀眾的腦海,重複再重複(數位化傳播的罪惡!)控訴種族屠殺的殘暴罪行;即使,即使最終拍出那樣一部電影,發行商與媒體也勢必邀請一些號稱關懷人道的影歌星與社會名流,以一種主持臨終彌撒的姿態與口吻痛斥罪行的泯滅人性,甚或邀請罹難家屬現身泣訴並翻攪慘絕人寰的記憶…政治正確的宣傳,然後遺忘。
「在如今影像充斥的社會中,一切都有可能被消費,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呢?該怎麼辦呢?」蘇珊˙桑塔格像個熱血文藝少女般殷切自問,卻難以自答,更何況駑鈍如我輩?
與其讓鏡頭以一種殘忍且偽客觀的角度帶著觀眾飽飫那場發生在遙遠異鄉的罪行,不若讓以主角之眼引領我們去回顧那段戰火中的經驗,這樣的架構或許將被迫減低許多以全知視角敘事所帶來的市場價值(在這個以殺人新聞串接商業廣告的年代,即使血腥影像也與貨架上的可口可樂無異,且有時效果相同),但也讓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更願意去深思種族主義的愚蠢與人性的價值。
於是,幾幕暴力場景被快速的跳接,屍體與血腥展示時間被壓縮到最低極限,種族衝突的背景在幾幕劍拔弩張的街頭遊行及國外記者的訪談中被簡單但清晰的交代。鏡頭用速描筆法提綱挈領勾勒出一個個配角和他們的心情:煽動者的囂狂語調、軍閥的跋扈顢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國際政治角力下的無能與無力、紅十字會人道工作者的無奈。再來是娓娓道來主角-屠殺發動者胡圖族(Hutu)社會菁英,自起先息事寧人的懦弱心理,幾經轉折將對妻子-被屠殺對象圖西族(Hutu)、子女、姻親的關愛,發展為廣澤社區鄰人與無依孤兒的大愛,這一路的心理轉折。
種族主義究竟只是人類遂其殘暴天性的官方/學術藉口罷了,有多少的殘酷罪行以各種理由、各種面目不斷的在人類的歷史中反覆?而又有多少次,我們藉由媒體「目睹」了這些罪行,還來不及深思懺悔,就已被下一秒跳出的性感女體或地方趣聞轉移注意?
我們的心,是不是已經被這個年代所提供的過多「真實」刺激到麻木不仁且彈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