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8:52:39OKOK

馬陸(摘自http://www.cpca.org.tw/publish/15.htm)

(一)特徵

馬陸(圖)屬於節肢動物門倍足綱(Diplopoda),由於其腹部著生為數眾多之足,故又稱之為千足蟲(thousand leggers)。馬陸之身體由頭部及軀幹部所組成,呈長圓環形或扁背形,体長1.5~12 公分不等。体色因種類之不同而異,有紅褐色、黑色、橘黃色、淡黃色或黑色具有淺色斑等。馬陸之頭部具一對短的觸角,大顎小顎各一對,小顎常癒合為一板狀之小顎板。胸部四節,後三節各具一對足。腹部有9~100節或更多。馬陸之每腹節上具有兩對足,因其肢體較短,僅能以足作推進行走而無法快速運動。每一腹節上除具兩對步足外亦有兩對氣孔、兩個神經節及兩對心孔。馬陸之生殖腺開口於第三體節之腹面中央,行體內受精,雄體以位於第七體節處之生殖腳傳送精液入雌體。

(二)生態習性

馬陸多於土中築巢產卵並以糞渣襯裏,卵呈白色。於多數種類,卵孵化後之初齡幼蟲具三對足,經二至三週時,變成具有七個體節之小馬陸。幼蟲通常脫皮七至十次,足及體節之數目隨每次脫皮而增加。然而脫皮次數、足及體節之數目隨種類之不同而有所差異。許多種類之幼蟲期約一年,而其他種類則可持續達四或五年。個體生長達性成熟時,即停止脫皮。馬陸之越冬常發生在住家地基附近之土壤中或靠近樹幹基部之覆蓋物下。偶而侵入住家之情形可能與天氣乾燥或尋找潮濕之越冬場所有關(Bennett et al., 1988; Pinto, 1990)。

馬陸通常棲息於室外之石頭、朽木、腐菜、稻草堆、材堆下及其他潮濕陰暗之隱蔽處。馬陸不是捕食性的動物,大多數種類為草食性,取食柔嫩之根部與綠葉;有些則屬於食腐性動物,取食潮濕腐爛之植物或動物屍體,然而並未發現對農作物會有明顯之為害。當馬陸受到驚擾或碰觸時,其長形之身軀即捲曲成似同心圓環狀。馬陸並不會主動攻擊人畜,亦不具毒腺。但某些種類卻具有防禦腺或黏液腺,它的分泌物對某些動物屬有毒物質,具有防禦敵害之作用(Miller and Harley, 1999)。此類刺激性之混合物,具有腐蝕性,若觸及皮膚會造成刺激腫脹,引起水泡性皮膚炎;眼睛或口之接觸可能造成嚴重發炎(Service, 1980),因此最好不要直接用手碰觸,以防萬一。

(三)馬陸之防治

馬陸棲息之場所通常為土壤潮濕、富含植物質、陰暗之隱蔽處,或雜草叢生之潮濕環境。因此,馬陸防除之道首應清除孳生源。整理草地,清除地面腐爛植物或田園雜草堆。移除非必要之地面覆蓋物,以減少馬陸棲身之所(Pinto, 1990)。在化學防治方面以殘效性藥劑噴洒家屋四周、縫隙及其他馬陸可能棲息之處所。於建築物四周可實施帶狀之噴灑處理,徹底將表土噴濕以確保藥效。家屋周圍較乾燥之處所亦可撒布粉劑。於土表或水泥上,使用可濕性粉劑將比使用其他劑型會有較好的殘效。住家之門口及其他出入口尤應注意並妥善處理。若室內有必要作藥劑處理時,尤應注意潮濕之隱蔽處如洗衣機下、浴室內、污水坑附近等;可參考之藥劑如安丹、免敵克或加保力等(Story, 1981)。而對草地之處理,可施用粒劑如加保力或大利松等(Stewart, 1979)。